日期检索:
陕北说书:弦子一弹唱乡音










本报记者 鱼玉军 文/图
“男女混搭,坐场走场;打板弹奏,分角说唱;时而娇媚,亦有豪放;说到动情处,令人满眼含泪;唱到高兴时,引人开怀大笑!”这是陕北说书的演出现场。3月5日,榆林市横山区文体广电局组织了一场文化大篷车惠民演出,吸引了千余市民观看,现场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2018年4月,横山区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2019年1月,横山区的陕北说书,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品牌。
“横山说书,不仅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喜爱,也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的认可。这足以说明陕北说书的独特魅力,也显现出横山说书的实力。”横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雷雨虹说。
那么,陕北说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何以有如此魅力?近日,记者慕名来到横山区采访,沿着横山说书的发展踪迹,探寻陕北说书的前世今生。
忆往昔
横山曲艺馆展览室里,陈列着年代久远的三弦,发黄的书本等300余件藏品,讲述着陕北说书厚重而沧桑的历史。
“陕北说书是流传于晋陕蒙宁的一种说唱艺术,在榆林、延安尤其盛行。”横山区文体广电局副局长武正宏介绍。
陕北说书起初是贫苦盲人手持乐器乞讨时说唱的吉庆话,后来出现长本书词,到宋代形成较为丰富的说书艺术。《榆林府志》记载:“康熙九年(1670年),刘第说传奇,颇靡靡町听。”由此可知,至少在300年前,陕北说书已达较高水平。
早期的说书人,俗称先生或书匠,皆为盲人,通常由残疾人或乞丐领着走村串户,被视为下等营生,明眼人不入此行。因此,长久以来,说书是盲人的专利,其发展也饱含着艺人的辛酸经历。
横山曲艺馆藏有100余册长篇书本,显示出陕北说书丰富的传统书目。经典的长篇书目有《包公案》《花柳记》《雕翎扇》等。
横山区曲艺家协会主席曹振鹏介绍,近代以来,说书活动日趋频繁,说书的用途不断拓展。一种以家书、村社书和庙会书为主的陕北说书习俗逐渐形成。有的用于民间请神送鬼,因此称“神书”。有的人为实现某个愿望,许诺事成后说一本书,称为“口愿书”。也有的农户,遇到村里来了说书人,便乘机说一场“平安书”,表达祈福之意。昔日,陕北说书使用三弦或琵琶伴奏,所以也称“三弦书”或“琵琶书”。
熊竹英是横山区新时期的说书艺人。45岁的他身形偏瘦,嗓音清脆。尽管比盲人占有诸多优势,可他同样走过了一段艰辛之路。刚出道时,他走村串户给农家说书。
“最难的是吃饭。”熊竹英感慨,说一场书几个小时,多数村民不愿意管饭。有的人家,饭做得少,每人只有半碗。说一场书下来,他的肚子饿得咕咕叫。
话传承
陕北说书自古多名人。清光绪年间,陕北说书走出了刘麻子、张信等较有名气的艺人。清朝末年,陕北出现米脂杜维新、绥德杨成功、靖边冯明山等知名艺人。在现代说书发展史上,陕北更是出现一位影响深远、备受推崇的名家韩起祥。
韩起祥是延安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陕北说书的领军人物,是我国著名的曲艺作家、说唱艺术家,被毛泽东称为“三弦战士”。
横山区曲艺家协会主席曹振鹏介绍,韩起祥3岁时患天花失明,之后父亲去世随母讨饭,其间母亲受辱投河自尽。13岁时,他拜米脂说书艺人杜维新为师,14岁起说书卖唱,屡遭磨难,九死一生。20世纪30年代,韩起祥来到延安,自编节目宣传革命,在前线慰问战士时受到彭德怀的接见。1946年8月,韩起祥受邀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说书,赢得称赞。
在延安时期,韩起祥与贺辉茂、鲁加祥等艺人加入了陕北说书改进会,不断创作新书,《刘巧团圆》《回乡记》《我给毛主席去说书》等成为其代表作。
“韩起祥不仅为丰富说书内容做出重大贡献,也创新了陕北说书的表演形式。”曹振鹏说。韩起祥、张崇华等人把一人持一种乐器伴奏,变为一人持多种乐器伴奏,并丰富了说唱腔调。
在韩起祥之后,以其弟子王学师、张俊功为代表的艺人,推动了陕北说书的又一次繁荣。
1932年出生的张俊功,是横山柴兴梁村人,后迁居甘泉县。他的说书队伍男女混搭,站坐灵活,乐器丰富,自成一派。他说的《刘老汉让贤》《王贵与李香香》《老两口看延安》等书目,曾在多家电台播放。
“其实,20世纪70年代,陕北说书就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横山区文化馆副馆长谢飞介绍。当时,有的说书团队破例招收了女盲人,延安曲艺馆还招收了六名有文化的“明眼”男女学员。后来,王学师和张俊功等人创新出多人分角说唱,增添了二胡、笛子、四片瓦等乐器,使陕北说书彻底从单人单口单伴奏变为多人多口多伴奏。
看今朝
“三弦一拨攒劲弹,唱家乡绿水青山美田园,好政策让山沟沟面貌变,美醉了一道道峁梁一道道川……”2018年3月2日,以横山艺人为主的15名说书郎与江苏省苏州市的15名琵琶妹合作,在央视元宵晚会上唱响了陕北说书与苏州评弹的千古绝唱《看今朝》。该节目一亮相便惊艳世人,那妙趣横生的唱词、气壮山河的场面、激荡人心的唱腔、南北融合的形式,一举把陕北说书推向巅峰。
“近年来,横山说书参加了各类大型活动和比赛,硕果累累。”说起横山说书取得的成就,雷雨虹如数家珍。
截至2018年底,横山区有说书演出团队35个,有说书艺人近200名,其中有中国曲协会员10名、省曲协会员28名、省曲协理事2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2名。
2006年,横山说书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熊竹英、孙占东、白云飞表演的《咱是说书唱曲的人》获第十届河南马街书会一等奖。2015年,白云飞、孙占东表演的《王大妈做鞋》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2016年6月,熊竹英、曹振鹏携传统节目《刮大风》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交流会,获得铜奖。2017年,曹振鹏等16人参加了央视11套“中国戏歌十九大献礼”演出。2019年,横山区政府投资300万元打造的舞台剧《书匠》完成首演。
最近几年,横山区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曲艺阵地建设,建成乡镇文化站14个,建成陕北说书传习所12个。横山区政府还招录了专职说书艺人,进行公益演出,宣传精准扶贫、扫黑除恶等政策,并隆重奖励了熊竹英等14名说书艺人。
“山亲水亲人最亲,弦子一弹唱乡音,我们都是说书唱曲的人;踩着黄土走千村,场院里说书谝乡亲、谝新事、说新闻,高谈阔论好舒心……”这段《咱是说书唱曲的人》,唱出了新时期说书艺人的自信,唱出了陕北说书的变化,也唱出了百姓的心声!
观察
在创新中繁荣
本报记者 鱼玉军
从封建迷信转向先进文化,从谋生混饭变为崇高事业,从乡村小院走上艺术殿堂。陕北说书的发展历程再次说明: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需要在引领中前行,在创新中繁荣。
内容是创新的根本。从延安时期开始,陕北说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韩起祥等说书艺人,转变单纯说古书、送鬼神的传统思维,创作出《刘巧团圆》《翻身记》等一批经典作品,寓教于乐,树立了“三弦战士”的地位。之后,张俊功等艺人创作的《快嘴》《刘老汉让贤》等同样充满时代气息。进入21世纪以来,新书《果蔬理事会》《咱是说书唱曲的人》以及精准扶贫、扫黑除恶等小段更是紧跟时代步伐。
表现形式的创新,也是时代的需求。旧时的“神书”,主要寄托的是信仰、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增加。因此,后期的陕北说书,腔调更加丰富,伴奏更加多样,书场气氛更加热闹、多变,说书的娱乐功能进一步增强。陕北说书逐步从单人单口单伴奏,演变为多人多口多伴奏,艺人也由男性盲人转变为健康男女同台共演,演出场所也从小庭院走向大舞台。
此外,传播方式的变革也促进了陕北说书的繁荣。从开始的小场地表演,到后来的广播表演、录音磁带传播、影视传播,直至互联网传播。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了陕北说书从一个受众少、影响小的小曲艺转变为走向全国、广为传播、拥有品牌效应的大曲艺。而且,陕北说书,除了与苏州评弹混搭外,还与戏剧演员、专业歌手等艺人合作,也有人尝试与摇滚、舞蹈、地方戏剧等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受众群体。
多年来,横山区加强对艺人的选拔培训:开展了说书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组织艺人参加各种比赛与交流,招聘专职艺人进行公益演出,加强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创新创作,支持说书团体走入市场。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横山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