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延川剪纸 博大精深的符号文化
——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系列报道之二
    陕西省一级美术大师郭如林正在辅导延川县第二中学学生剪纸。

    延川剪纸培训师张艳芳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扫码关注相关H5产品
  本报记者 程立忠 文/图
  一把剪刀一张纸,不到三分钟时间,一幅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就完美地呈现在眼前。3月1日,在延川县第二中学,郭如林老师现场剪了一幅展翅飞舞的蝴蝶,引得众人阵阵赞许,而在他身旁学习剪纸的初一学生更是目不转睛地潜心学习。这是延川剪纸艺术传承普及进校园的一个缩影。
  艺术家代代传承,得益于培训展览
  “我们开展剪纸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技艺,并把学员的剪纸作品在展馆和县文化广场展出,获得优秀的给予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广大剪纸爱好者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与剪纸创造力。”延川县文化馆馆长闫爱军对记者说。
  延川剪纸的特点是“心中有画,剪下生花”。延川县组织的培训和作品展览,为做好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川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高秀莲(已故)就是这样被发掘出来的。
  1986年,在延川县文化馆举办的一次剪纸培训班上,文安驿镇白家塬村高凤莲的作品脱颖而出。“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剪纸,要么纸上全是四条腿乱动的羊,要么就是‘人骑虎’这种大胆之作。能看出她的内心世界和思维认识是与众不同的。”县文化馆干部冯山云这样评价高凤莲的剪纸作品,并不断地鼓励支持她,还将她的剪纸作品寄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进行评鉴。
  “我妈妈作品里的莲花、牡丹、佛手等图腾符号,涵盖了男女两性文化的阴阳哲学,象征着红红火火、追求幸福、薪火相传的深刻寓意。”高凤莲的女儿刘洁琼说。
  1995年,高凤莲用6张大红纸拼剪成的作品《牌楼》,在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展出,惊艳了世界各国的与会者,现场观众驻足在作品前为她鼓掌近30分钟。2014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河之魂——高凤莲三代剪纸艺术展”上,从长达10米、由50张红纸构成的巨幅作品,到只有拇指大小的精巧之作,高凤莲的百余幅作品引起强烈反响。高凤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其作品被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博物馆收藏。
  刘洁琼在母亲高凤莲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对剪纸充满好奇与热爱。她日夜苦练剪纸技术。经多年悉心创作与钻研,刘洁琼取得了优异成就。在2008年北京迎奥运剪纸展览中,她的作品《喜迎奥运》荣获金奖。2018年,在陕西省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上,刘洁琼作为匠人代表出席会议并被授予“城市匠心之钥”称号。刘洁琼成为延川剪纸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开始了培训授艺的传承工作。
  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川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樊蓉蓉是刘洁琼的外甥女。“蓉蓉从小就是听着外婆剪纸声入睡,早晨又伴着剪纸声醒来。因外婆早晨起得早,一起来就开始剪纸创作。小蓉蓉还以为外婆剪纸剪了一夜。”刘洁琼笑着介绍他们家族第三代延川剪纸传人。
  据延川县妇联副主席钞娜娜介绍,为了传承发展和普及延川剪纸技艺,县妇联每年举行专业培训不少于6次。每次培训组织百余人参加,还为剪纸培训与发展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同时,县上大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县12所中小学开设每周两个课时的“剪纸课堂”。
  产业发展,助力脱贫致富
  延川剪纸起源虽早,却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被发掘,90年代逐步发展成熟。高凤莲、郭如林、刘洁琼等一批民间艺术家的出现,让延川剪纸正式亮相并为延川县委县政府所重视。1999年~2002年,延川县开展了一次剪纸大普查活动,竟有1.5万名剪纸爱好者被发掘。2004年,延川万人剪纸参与上海国际艺术双年展,更是让此项民间文化艺术开始被国内外所知晓。
  “陕北剪纸,从做鞋样到剪窗花,到剪出生活作品,再到剪出艺术作品,表现出剪纸人所体验的不一样的意象生活。”冯山云向记者介绍他老伴杨桂珍的剪纸作品时如是说。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延川剪纸,延川县出台了剪纸培训与优秀作品奖励政策。县妇联扶持民间剪纸艺人牵头,成立了7家手工艺品合作社和2家剪纸艺术协会,将剪纸作品推向市场,让广大妇女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创收。同时,县上还将剪纸技艺培训作为扶贫工作重点项目,对全县贫困户包吃住、免费培训,并支持他们就业创业。
  钞娜娜介绍:去年5月,县上启动“巧媳妇”工程,先后培训妇女444名。争取了女性富能公益项目300万元,3年内,通过该项目将让1500名贫困群众受益,辐射带动3000人增收。
  在延川剪纸产业经营发展方面,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川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高河晓的产业经营最典型。在延安市文化产业创业园区高河晓剪纸艺术作品店里,身体残疾的高河晓说:“我学习与创作延川剪纸已有36年了。15年前,我来到延安市开始经营延川剪纸。在给咸阳的一个旅游景点剪纸时,我首次创新地把剪纸作品进行裱装,获得认同。从此,我开始精心创作剪纸作品并大胆裱装销售,生意很好。后来,我成立了延安市红月亮经典剪纸工艺美术品公司进行经营,自己坚持原创作品,培训学员进行加工,共同完成订单。效益最好的一年收入160万元。此外,我还免费为残疾人和贫困大学生举办培训班传授剪纸技艺,带动支持他们就业和创业脱贫致富。”
  乾坤湾镇刘家山村的高秀芳在乾坤湾景区成立了秀珍坊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60人,通过给游客剪纸每年能挣到七八万元;延川县意都妇女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依靠剪纸与手工艺品销售,每年也有六七万元的收入。
  为了更好地发展剪纸产业,去年,延川县文产办应时成立,将延川剪纸重点发展,积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对在全县各旅游景点销售剪纸产品的商家给予支持,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提供3万元至10万元的资金扶持。2018年12月,延川县与西安丝绸之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约100万元的剪纸产品订购合同。目前,产品已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走向世界,产品前景广阔
  随着延安红色旅游的火爆,延川剪纸的培训也搭上了红色旅游的快车,其衍生的布堆画、板画、烙画等也开始走俏市场。来自延川的张艳芳是延安市手工艺品销售店的负责人,也是延川剪纸艺人,她与当地旅游公司合作,给来延安旅游的游客,尤其是孩子们培训剪纸技术。
  张艳芳说,今年的旅游培训场次已排到了5月份,3月份就有300人,4月份有700人。另外,延川县扶持民营企业百匠工坊文创产品公司通过互联网及商会平台把延川剪纸及手工艺品销往世界各地。
  高河晓说:“我的剪纸作品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深化,更多注重文化内涵及生命力。我不仅仅只是剪纸,而且是有所创新地剪出了一典故或传说,这就赋予剪纸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与传说,剪纸就像真善美的符号一样,表达出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
  延川剪纸正是通过培训传承和推广,以及剪纸艺术家们的不断研究挖掘与创新,使其知名度越来越大,也让延川剪纸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国符号文化走出了国门,享誉世界。
  手记
  振憾心灵的剪纸艺术

  ■程立忠
  3月1日,在延川县文化馆里,我们没看到著名民间剪纸艺术家高凤莲的作品。据说她的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我有些失望。随行该县文化馆馆长闫爱军一句话却让我们对下来的采访满怀期待。他说:“文安驿镇白家塬村高凤莲艺术馆里有原创作品。”
  3月2日上午,我们来到了白家塬村头的高凤莲艺术馆,传统的门楼、四孔陕北风格的窑洞及宽阔的院子,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听了刘洁琼(高凤莲女儿)深入地介绍,我对这栋建筑感到非常震撼。这里每个镂刻、雕塑、题字、门楣和房屋结构方位都有着深刻内涵与寓意。分别进入两孔窑洞内,墙壁镜框里面的作品更是让我心怀崇拜与敬畏。当刘洁琼逐页翻开并讲述《大河之魂—高凤莲三代剪纸艺术展》及《高凤莲三代传承剪纸》图册时,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
  获得特等奖的《陕北风情图》《凤凰》,获得金奖的《黄河人家》,及巨幅作品《黄土地上的信天游》等,在刘洁琼的讲解下,我才能体会到里面的哲学思想内涵与寓意。
  高凤莲的剪纸,是根植于陕北深厚浑朴的黄河与黄土文化,反映了人类原始而质朴的生命意识、繁衍意识,表现了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哲学观念。而她本人苦难的经历与顽强乐观的性格,也给她的作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与灵性。其作品内容广泛,信手拈来,仿若天成;即使长达数米的鸿篇巨作,依然一气呵成,表现出一个黄土地民间女艺术家不同寻常的气魄。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