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民警一天“捡”了三个娃

  通讯员 李丹 杨雪
  都说带孩子不容易,尤其是出门在外,家长一个不小心,孩子就可能不见了。3月3日,对于富县城关派出所的民警而言,可是忙碌的一天。
  当日下午6时许,小女孩小荷偷偷溜出托管班,一个人跑到超市后迷了路,多亏一位热心市民及时将孩子送到了富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在派出所,值班民警耐心地安抚小女孩并买来面包,待其情绪稳定后询问她的家庭地址。不料孩子对于家里的情况什么也不知道,只说家住在延长县,这可把民警们急坏了。
  这时,民警看到孩子穿着印有“沙梁幼儿园”字样的校服,立即询问小女孩是否在沙梁幼儿园上学时,孩子说是。但当民警联系到幼儿园老师时,却被告知小女孩去年已经从幼儿园毕业了,民警迅速联系辖区小学。经过多方打听,在孩子走丢40分钟后,民警成功将其平安送到家长手中。
  民警刚把小荷送走,又有两个小孩走进了富县城关派出所值班室。
  眼前这对姐弟,姐姐小雪12岁,弟弟小军7岁。3月3日下午小雪带着小军乘坐大巴车从洛川县来到富县。下车后,姐弟俩向路人询问公安局怎么走,被好心的市民送到了城关派出所。经民警耐心询问后得知,姐弟俩系洛川县人,他们的爷爷奶奶住在富县一小区。当天,因为没写作业父母打了他们,一气之下姐姐便带着弟弟离家出走,到派出所要求将监护人改为爷爷奶奶。哭笑不得的值班民警只能先稳定孩子情绪,并为其买来了食物,后询问得知了其爷爷的电话,将姐弟俩安全送走。(文中涉及人名均为化名)
  四类“丢娃”怎么防?
  幼童迷路型
  幼童迷路是孩子走失的最常见原因,年龄多为3~5岁的幼童。在公园、商场、街道、广场等人群拥挤的地方,一旦家长疏忽大意走神,很容易造成走失。
  警方提醒:家长一定要对幼童尽到看管的责任,最好在孩子身上放一张写有家庭住址或联系方式的纸条,以防万一;同时,尽量不要把小孩单独留在家里,外出时确保孩子始终在大人的视线范围内。
  离家出走型
  据警方介绍,寒暑假期是青少年出走事件的高发期。
  警方提醒:家长在日常沟通中,不可以强硬、过激的方式要求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要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沟通方式,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
  学生失联型
  近年来,大学生失联的消息屡见报端,比如返校途中上了“黑车”,因为学业、感情压力离校出走等。
  警方提醒: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应避免单身夜行。若必须如此,随时联系家人或同学告知自己的位置;打车尽量选后排,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拨打110。
  拐骗案件型
  据了解,拐骗多发生于两个地方:一是比较热闹的公共场所;二是上学、放学路上。
  警方提醒:通常人贩子为避免孩子哭闹、争吵和逃离,一般会通过喂药等方式让被拐孩子处于昏睡状态。孩子就算清醒,但和大人之间的沟通不会很自然。所以,小孩走失后,要立即报警。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