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木杆秤里话沧桑
    木杆秤展品。

  本报讯(记者 崔福红)由于现在电子秤的兴起,木杆秤已经慢慢退出市场,用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3月8日,来自户县秦镇的杨卫斌在大西安农民节上展示出的木杆秤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起了许多人的围观。
  一个小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原来大家在看“稀奇”:一个个摆放整齐的大大小小的木杆秤,做工非常精细,有的还带有包装盒。
  杨卫斌介绍说,秤作为衡器,量的是斤两,称的是良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品行记忆。木杆秤的制作和使用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杨记秤铺,位于秦镇老街,由曾祖父创办于1848年,杨家几代人相传,一直以钉秤为生。26年前父亲给他传授手艺时,市场很火。后来随着电子秤的兴起木杆秤逐渐退出了市场。
  为了不让这一非遗传承技艺失传,杨卫斌把木杆秤做得非常精致,希望吸引收藏爱好者的注意,让千百年来的中华传统技艺流传下去。杨卫斌钉秤技艺,2011年6月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在传承祖辈手艺的同时,为了让这门老手艺不失传让年轻人熟知,他用“走出去”的方法,到各地学校为学生展示木杆秤的制作技艺,并汲取更多的新鲜血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时代的印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