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榜样与你同行

  “十佳最美农民”史安民
  发展蔬菜产业促增收

  提到高陵区通远镇何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史安民,村里人都竖起大拇指。在史安民带领下,何村家家有大棚、户户住洋楼,真正实现了美丽乡村小康生活。
  2005年,史安民认准只有坚持“一村一品”,大规模发展蔬菜大棚才能发展何村的道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卖掉自家粮食当路费,带领村民远赴山东寿光,学习大棚菜种植技术,高薪聘来技术员,当年发展大棚400栋,并很快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村民尝到大棚菜致富的甜头,争先恐后地动手建棚。到2012年,何村大棚猛增到3140余栋。为了开拓市场,史安民又不断引进新技术,发展新品种,使蔬菜附加值成倍翻番。值得一提的是,何村21个残疾户和贫困户建起52个大棚,都先后走上致富的道路。
  何村富了,史安民不忘带动全镇、全区共同发展。他跑遍周边乡镇,使温室大棚短短3年内辐射到全县。现在,通远镇蔬菜大棚达到6000栋,全区达到1万余栋。如今,蔬菜大棚已成为高陵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和主打品牌。(记者 师霞)
  “十佳最美村书记”刘芳贤
  当好脱贫致富带头人

  作为一名基层农村干部,灞桥区洪庆街道三阳院村支书刘芳贤知道,打铁必须自身硬。她不断学习,走访困难群众,聆听村民心声,竭尽全力改变山阳院村的面貌。
  在担任村支书期间,刘芳贤主动协调电信部门,架设耗资20多万元的通信基站,铺设砂石,修复滑坡、阴雨损毁的出村道路,挖建储水罐,铺设管道,解决了山村手机没信号、出村两脚泥、供水不连续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贫困户胡答尚家庭生活条件差,刘芳贤就帮助他家安装有线电视,改造厨房,添置冰箱、取暖器、橱柜餐桌,改善居住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村民周军利突然去世,其女周宇超还在上初中,家里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刘芳贤为周宇超协调解决生活费。
  刘芳贤发挥自身特长,组建栗沟村生态鸡合作社,吸纳村民加入合作组织,资助解决鸡苗款,打通销售渠道。她还组织党员干部集资2万多元,注册成立西安新时代农产品有限公司,吸纳贫困户和党员干部入股,因地制宜发展中蜂养殖,鼓起百姓的钱袋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记者 师霞)
  “十佳最美励志脱贫户”陈建奇
  靠勤劳双手“摘穷帽”

  陈建奇家住蓝田县桥镇圪塔庙村,是一名在册低保贫困户、残疾户。原本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2002年到2006年,父母和妻子相继患病去世,留下两个智力一级残疾兄弟和一双刚成年的儿女。
  为了照顾家人,陈建奇不便外出打工。2016年,在村镇两级干部的帮助下,陈建奇免费领取20箱中蜂发展养殖。同时,他申请贫困户扶贫信用小额贷款1万元,养殖11只奶山羊、2头肉牛和85只土鸡。
  2017年,陈建奇的20箱中蜂产出蜂蜜75公斤,收入4500元;出售山羊和羊奶,收入3000余元。
  2018年,圪塔庙村发展中蜂养殖、白皮松种植、食用菌种植等脱贫产业,陈建奇因发展早、有经验,被聘请为中蜂养殖管理技术员,不但年底有分红,还有工资收入。这期间,陈建奇的儿子陈文豪开始打工,两人共同努力,到2018年底创下了53385元的丰厚收入,不但还清债务,还有结余。
  按照移民搬迁政策,陈建奇家还分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安置房,解决了家人的住房困难。(记者 黄敏)
  “十佳最美民宿”悠享小院
  依山傍水 清幽静谧

  悠享小院位于长安区子午街道台沟村,毗邻风景优美的小五台,以“悠享终南山,小院慢生活”为理念,打造“共享度假小院”的精品民宿。
  小院是一个具有传统特色的乡间院落,点缀着各种乡野田园的装饰元素,整个空间错落有致。在保留乡村质朴美的同时,加入了中国园林元素和现代艺术元素,使得整个院子趣味盎然。大片草坪结合着室外休闲区,游客可以喝茶饮酒,享受这一份独有的休闲意境。
  在这里,依山傍水,清幽静谧,远离拥挤的闹市,静享安逸的隐居,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记者 黄敏)
  “十佳最美庭院”张草家
  古朴典雅 诗意生活

  长安区滦镇桥村就在秦岭脚下,优美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的村民。张草家的院子不大,却栽植了许多盆景,这些盆景有的盘根错节,有的枝展叶舒,有的鲜果累累。
  张草家院子做了仿古屋顶,悬挂仿古羊皮灯笼,布置很是雅致。院子里的书法作品和孝子图壁画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书法和绘画作品与民间老旧器具结合,相得益彰。
  张草说,生活在秦岭脚下,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当然得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看到漂亮的庭院,心情都会变好,生活的幸福感也随之提升。
  (记者 崔福红)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