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访谈
做好“十户一体”这篇大文章
    吕锁怀

    尹少平
    剌铭洲
  本报记者 张晓强 陈新涛
  麟游县推行的“十户一体”扶贫产业互助组模式,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将贫困户拉着、带着摆脱贫困,由于成效显著,已被确定为全省产业扶贫推广模式之一。
  那么,该模式究竟是如何产生和推广的,其效应如何发挥和显现?记者就此采访了麟游县相关领导干部。
  记者:九成宫镇御驾塬村是麟游县“十户一体”模式最早提出的地方,当时该模式是怎么发掘和提炼出的?
  御驾塬村支书吕锁怀:由于我们村子整体地域面积大,村民住得相对分散,为了有效提升帮扶成效,就把临近居住和产业相似的贫困户分成了若干个发展小组,没想到效果很好,在县长李武发的肯定后,就把这种模式总结提炼成了“十户一体”,继而在全县推广。
  具体来说,该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互助组+贫困户”的扶贫形式,有效带领了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了农村产业发展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解除了贫困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后顾之忧。吕锁怀
  记者:“十户一体”这种模式在两亭镇蔬菜产业发展中推广得怎么样?
  两亭镇书记尹少平:两亭镇叶家塬村有着发展高山蔬菜的天然优势,去年,从太白县引进有经验的企业到村里来投资。由于种植面积最大、技术好,贫困户张喜财被选定为“十户一体”蔬菜互助组组长,该组蔬菜种植面积109亩,每亩蔬菜效益可达到3000元以上。这种模式的好处很明显,比如说哪家组员的蔬菜出现了病虫害问题,作为组长的张喜财第一时间赶到,在最短时间内解决。
  记者:作为县上最大的现代农业园区,“十户一体”模式发挥了哪些作用?
  酒房镇书记剌铭洲:在蔬菜产业发展上,互助组在我镇十分普遍,总共有23个,让群众抱团发展,形成合力,组员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统一接受培训指导,达到规模化种养殖的效果。通过“十户一体”互助组,贫困群众彻底摒弃了传统的小农思维模式,达到网络化管理和板块化经营。
  据统计,麟游县共有“十户一体”互助组183个,参加群众近万人,覆盖贫困户2522户10103人,44个互助组已经提升到专业合作社,为下一步成立家庭农场,实现公司化运营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该县脱贫攻坚和群众致富的新引擎。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