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陪父母过一个“健康年”

  范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村里过年,都在一个劲地比哪家年货办得丰盛,哪家烟花放得热闹,大家似乎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不能输给人家。可是过完年,儿孙回城里了,餐桌、冰箱、橱柜都是满满的没吃完的菜,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很多老人舍不得倒掉,一直要吃到春耕农忙。
  过去没有吃的,所以东借西凑也要尽量把年过好,那是为了给孩子留一个过年的美好念想。现在手头宽裕了,做子女的回家过年,也要尽量把年过好,那是为了让老人享享福。可是老人奋斗了一辈子,年岁大了,身体经不起大鱼大肉的折腾了。所以,后来每到过年,我总是尽量地把年饭做得清淡一点,不仅老妈不腹胀了,孩子们也不喊没胃口了。老妈说:“我们又不跟人比,只要大家吃得健健康康就好了。”一句“健康就好”,竟成了我们家以后过年的“年味”。
  传统在改变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改变传统。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也应该跟人一样——与时俱进,体现出它的时代特色。丰裕和喜庆,是中国传统春节文化中的年味,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早已格式化,但这是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如今祖国富强了,人民富裕了,每天的日子就像过年一样,又何必再攒足了劲在春节期间大吃大喝,完全不顾身体的消受能力?
  清淡照样可以过出年的喜庆。从小处说,一家团聚就是老人最大的幸福,看到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老人就会感觉年味十足,笑逐颜开;往大了说,年味的喜庆不再是吃好喝好,而应该是精神的喜悦和满足。这种精神的喜庆,不仅仅来源于亲情的融融暖意,和和美美,也应该来源于农村春节文化的丰富多彩。
  近几年,不少农村基层组织集聚乡贤力量,组建春节文化乐队,打造极具家乡特色的“农村春晚”,年轻人都积极参与,将城市的文化节目带回家乡,增添了农村春节喜庆气氛,丰富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饮食健康、文化健康、精神健康,开始成为新时代农村的新“年味”。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