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畅想,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图景下


本报编辑部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季轮回,绵延久长。
每个新年的开始,都会让人产生无限的畅想。盘点过往,展望即将,那些坚持与心酸,那些奋斗与荣光,都成为烙在心底的印记,记录我们的轨迹,激励我们的成长。作为报纸也一样,站在新的一年,我们很乐意进行一番回顾与展望。
作为一家有着66年历史的报纸,在新媒体突飞猛进,纸媒纷纷休刊转型的大背景下,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各种挑战中坚守着“三农”的阵地,我们关注全省农村变革的每一个场景,我们报道脱贫攻坚铸就的每一块丰碑,我们与“第一书记”攻坚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我们与新农人们奔走在蔬菜大棚、创业路上。展望未来,作为一张“三农类”的专业报纸,我们又生逢其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中央的定调,国家的声音。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擘画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未来图景,在这幅壮阔的图景下,我们和我们的报纸一样信心满满,底气十足。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新的蓝图谋划之下,我们审视乡村,在充满信心之余也不得不面对许多现实的问题,乡村的空心化,土地的撂荒化,农民的老龄化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和面对的课题。谁来种地,怎么样种地,种地能有多少收益甚至成为了时代之问。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之下,我们必须解决如何让农民愿意回到土地上去,如何让农民在土地里有收益,如何让农民因种地而有尊严的问题。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乡村才能有希望,才能真正实现兴旺、宜居和富裕。
新时代需要新理念,新乡村需要新农人,在国家助农兴农政策的激励下,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到返乡创业和乡村振兴的队伍中,这些具有新思维、探索新农业、运用新载体、做出新示范的新农人,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同时,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农业经营主体正在不断兴起,他们在乡村的的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也让沉寂已久的乡村正在变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进入新的一年,我们的报纸也将有一些新的变化,紧扣“引领性、服务性、可读性”的办报理念,我们更多地关注农业政策,更好地服务“三农”群体。在深入传达和解读好省委、省政府的涉农方针政策之外,我们将更多的版面和报道留给深度、留给基层、留给“三农”工作者。“三农观察”“新农人”“新市民”“镇村连线”“种植课堂”“品牌农业”等全新的版面,将让农村报真正姓农、为农、助农。同时,我们适应新媒体发展,秉承融合传播的理念,通过我们的网站、端微,第一时间将“三农”报道、农业政策、农业资讯和致富信息传递到受众的手中。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心向阳光,温暖如春。
新的一年,已经开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图景下,“三农”工作的壮阔篇章徐徐拉开帷幕。
很荣幸,我们能够参与其中,见证并且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