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06版
繁荣文艺创作 助力乡村振兴
——“2018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精彩发言摘登
    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著名文化学者雷涛。

    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建群。
    原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中南。
    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星。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咸新区作家协会主席王海。
    原陕西省商务厅巡视员王国龙。
    著名作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艳茜。
    西安市未央区作协副秘书长宋鸿雁。
    著名脱口秀表演艺术家陕西魏老根魏兴。
    陕西教育春晚外联部主任杨军峰。
    著名签约作家李虎山。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践行文化自信,讲好陕西故事,团结引领全省乡村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更好地投入到出佳作、出精品、出人才的春潮中,繁荣乡村文艺创作,11月17日,陕西农村报主办的“2018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暨《秦农丝语》新书发布会”在西安隆重召开。200余位各界和基层的乡村文艺爱好者围绕主题激情发言。
  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著名文化学者雷涛:我和《陕西农民报》是同时代的人。原来在省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我几乎每期报纸都看。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文化科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当下农村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一个是城和镇的变化,一个是村和庄的变化。现在作家的作品也有了变化,缺少“灵魂”和“骨头”。我们现在有些作家急于写作、急于出名,反而忽视了自己的阅读量。我个人觉得,不管是演员还是作家,有名利思想是应该的,名利是生存的要求,名利也是自我尊重和生存的必然条件,但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而且这种名利观应是上升的而不是下滑的。
  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建群:我刚刚结束了陕西卫视丝路万里行活动,走了两万两千公里的行程,涉及16个国家,这也是回国后第一次露面。我把我的礼赞献给陕西农村报,献给这本副刊作品《秦农丝语》。今天大家共聚一堂,难得的文坛盛况呀!感谢陕西农村报副刊版,给了农村基层作者表达心声的文化阵地。我感觉要想达到《江村调查》《梁庄发现》那样的深度和写实感,大约有困难,但是我们还是能做许多事情的。我表态,要为咱们的陕农报副刊上投稿。
  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星:我在外写作的时候,都要注明我出生在一个渭河岸边农民家庭,强调我的农民身份。今天参加陕西农村报这个会议,是我的一种荣耀。我希望陕西农村报年轻的一代不忘农村,不忘农民,把这个报办得更接地气,更能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愿望,同时也给城里人提供我们农村的重要信息,讲好农村故事。
  原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中南:说到底,报纸的文艺形式和其他文艺形式不一样。报纸文艺研究表明了平面媒体的某种规律性。像《秦农丝语》这本书,记录了好多带有新闻性质的作品和其他类型的作品,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变迁。文化是个很大的事,文艺副刊就是要把作者培养好,为大家提供平台和渠道,出更好的作品。
  原陕西省商务厅巡视员王国龙:文化工作者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创作故事的工匠,希望能够为读者奉献越来越多的精品佳作。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就是来自不断反思。只有深入反思,才能发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是创作可读可看作品的内动力;只有不断反思,才会碰撞出更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来。
  著名作家、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艳茜:在大多数报纸的文艺副刊逐渐消失、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的时候,陕西农村报能留出黄金版面刊发文艺作品,坚守文艺副刊阵地,令人敬佩。文艺事业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期待着下一个5年,陕西农村报能有一部更厚重的文集呈现给读者,能有杰出的作家脱颖而出。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咸新区作家协会主席王海:《秦农丝语》中有许多作品非常经典,经典中又带点“土”色,但是土得洋气,土得有文学气息。《陕西农村报》接地气,有正气,文章短小而有内涵,是我喜欢阅读的报刊之一。
  著名脱口秀表演艺术家陕西魏老根魏兴: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感谢陕西农村报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好机会。我想说,民间艺人坚守在民间,是文化的坚守者和创新者。文化的根在民间,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我们常年与老百姓在一起,所做的都是为人民服务。
  甘肃省作协会员、《读者》杂志社签约作家、陕西周原文化研究会理事李西岐:我们虽然是业余作者,但是对文学却如此喜爱。为什么?因为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寄托,我相信在座的有许多人都是因为这个信念坚持下来的。文学就是写人心灵的东西,不能贪大,这样才能出精品。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更应静下心来,沉下心来,多读多看多想。文学创作没有秘密,没有捷径。
  原《陕西农村报》执行总编李印功:我们既要关心文学创作上的高峰,也要关心文学创作上的高原。目前,有一批基层的文艺创作者正在成长,建议陕西农村报多关注那些基层有志的文艺创作者,让陕西农村报成为基层创作者圆梦的基地。
  陕西农民诗歌协会名誉会长初红:陕西乡村文艺为什么如此兴旺,是因为他和国运息息相连。陕西乡村文艺为什么如此茂盛,因为他和国力紧紧相随。戏曲香艳、歌声嘹亮、壮士如山、豪情似水,陕西乡村文艺队伍再出发,在脱贫攻坚战中大显权威。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孙见喜:建议咱陕西农村报组织一些作者到乡下采风。比如,音乐方面,有陕北陕南的名歌;戏曲方面,有汇演、戏曲节、艺术节等;舞蹈方面,有广场舞、扭秧歌等,可以将这几部分统筹以来,做一个有深度的文化专版。
  陕西省果业局办公室主任张泾渭:陕西农村报召开这样一个会,是扶贫扶智扶志的一个举动。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话,1953年,再到1980年,再到2003年,这即是一串数字又是陕西农村报的发展的历程。第二句话,农村报和农业农村厅是农业人中的文人,我们乡土作家是农业中的土人,我想这是有利于我们合作和发展的。第三句话,前面老师的讲话让我次次动容,动容的深层是我对农村农民的一种情节,希望我能担起陕西农村报和陕西农业厅果业局相互交流合作的桥梁。
  陕西教育春晚外联部主任杨军峰:很荣幸参加陕西农村报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我深受鼓舞,受益匪浅。我代表陕西教育春晚对本次大会表示衷心祝贺,祝本次大会圆满举行。我们将用秦人秦歌把陕西人精神面貌展现的更好,弘扬传统,讲好陕西故事。
  西安市未央区作协副秘书长宋鸿雁:非常荣幸参加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陕西农村报《秦农丝语》新书发布会。就我自己来讲,农村题材的文字也写了一些,得到了文友的喜欢和认可。今天听了李星、高建群、王海等老师的发言深受启发,以后要向各位老师学习,多写“三农”题材作品。
  著名作家、铜川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东篱: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乡村有着翻天覆地变化,基础设施、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觉得乡村文艺创作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我们这些乡村文艺创作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农村、农民、农业,也应多思考在农村变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体现一个创作者的担当。
  著名签约作家李虎山:我谈3个感谢:一是感谢陕西农村报举办这个座谈会。我参加了两届,感觉这个座谈会,已经形成了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知名品牌,它不仅是一个关注农村文艺和提升乡村文化升级的座谈会,也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信息交流会,更是生活和工作在乡村文人的盛大节日。二是感谢陕西农村报的坚持。这份报纸,可以说是陕西作家成长的温床和摇篮,30多年来,我不但对这份报纸怀有深厚的感情,还有敬意。我也办了几十年报纸,现在有许多报纸,把副刊取掉了,这是一种失误的做法。三是要感谢在座的乡村文艺创作者,是你们的坚持,才有了陕西农村报副刊的今天。我想,陕西农村报之所以聚力召开这样的座谈会,不光是为了从遥远的乡间把大家请来聚一下,他们想的是大事,是通过这个会,给大家一个任务,那就是如何记录、表达今天的乡村现实生活,如何振兴乡村文艺。
  文学爱好者府谷王树强:我有一个想法,陕农报可以搞4个“最东最南最北最西创作基地”,我们府谷县创作不活跃,如果有创作基地就可以带动偏远地方得文学创作。乡村文学就是乡村文艺,它不只是写农民,而是写大时代的产物。我2013年开始接触陕西农村报,2013年进入媒体网站当编辑,每天都会浏览各陕农报副刊上发表的作品,很是喜欢。今后,希望陕西农村报继续将副刊版延续下去,为更多的乡村文艺创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阵地。
  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省百名文学艺术创作人才入选者白小兰:我来自延安,很荣幸能在乡村文艺座谈会中与大家见面。20多年前我还是民办教师,20年后我走上了文学这条路。很多人看我文章后会问:你的文章写得那么好,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告诉大家,我既没上清华,也没读复旦。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通过自己的读书,成为陕西作家。现在,我作为一名作者领会到,真正的成功并不是你出了多少书,多有名气,而是你写出来的东西可以令读者产生共鸣。去年,陕西农民报收集读书论经时,我写了有关读书的结论被刊发在陕西农村报。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写出更接地气的文字发在陕农报。
  文学爱好者李养民:为通俗文学点赞!为陕西农村报点赞!作品要看它的读者,要做到雅俗共赏,只要拥有更多的读者,就会拥有影响力,我们应该为众多的乡村文艺创作者自豪!
  原陕西省文化厅文艺处处长李广顺:我与陕西农村报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就发表于陕西农村报。感谢陕西农村报的支持,把我们乡村文艺创作者从三秦大地聚在一起,交流,分享,我们要关注农村乡土文化,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记录、发现一些传统的文化。
  文学爱好者丁继坤:首先感谢陕西农村报为乡村文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创作座谈讨论的平台,大家欢聚一堂,共同探讨繁荣乡村文艺创作工作。陕西农村报副刊就是要立足新农村,扎根黄土地,服务新农民,顺应新湖流,创作精品,振兴文艺,使乡村文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轻骑兵”。建议陕西农村报与相关部门配合,在全省组建一支乡村文艺业余创作骨干队伍,邀请知名作家、有乡村文艺创作经验的作者,进行培训指导,开展经验交流,取长补短,讲好陕西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使乡村文艺创作不断与时俱进。
  文字整理:张晓强 崔福红 黄敏 师霞 吴哲 张恒 张梦镯
  图片摄影:刘成 王缠卫 牛向阳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