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用爱温暖一个家
——商州区民主村张拉拉照料两残疾人30年不离不弃
    30年来,张拉拉(中)悉心照顾脑梗痴呆的丈夫和残疾聋哑的弟弟。

  本报记者 武强 文/图
  11月8日,节气已入深秋,记者前往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民主村1组采访张拉拉。远望,蓝天空旷,白云朵朵,远处山坡,墨绿色彩中呈现着一片片金黄与褐色。走在乡间水泥道上,不时有树叶从天空飘落。
  今年66岁的张拉拉,丈夫患脑梗痴呆症多年,儿媳妇离家出走,她不但要看管孙子,还要照顾全家。更难能可贵的,是她30年如一日,对丈夫和残疾聋哑弟弟不离不弃,用责任和奉献谱写人间大爱。
  悉心照料两残疾人
  张拉拉的房屋,朝向坐西向东,破旧的土坯瓦房。中间正房,宽敞明亮,旁边是新建的砖混平房,铝合金门窗安装。两个男人佝偻着身体,一个站在门的左侧,双手下垂,无所事事,另一个坐在门前右边台阶上傻笑,如孩子般手里侍弄着一个剥过的玉米芯子。
  张拉拉向记者介绍:“自己家庭共有5口人。在大门左侧的是自己的丈夫,名叫龙太平,今年68岁,患脑梗痴呆症已经6年了,平常生活都难自理,要靠人照顾。儿子龙小田,今年38岁,在长安区一家饭馆工作。儿媳妇是儿子在外打工认识的,听说娘家在外地,具体是什么地方我没去过,也不知道在哪。儿媳妇娶进家门,将孩子生下8个月后,就嫌弃家里贫穷,丢下孩子离家走了。孩子现在都已10岁了,儿媳妇音讯全无。”
  “坐在大门右侧台阶上的,是我丈夫的弟弟,名叫龙发志,今年61岁,先天聋哑痴呆,双腿站不直,走路都困难。去年,村上就给上报了‘五保户’。我嫁来时,龙发志就这样。发志年轻时,有父母照管,父母去世后,我看发志可怜,就接替大人责任,一直将他当做自己孩子一样照管,已有30多个年头。”
  见记者采访张拉拉,邻居赵淑霞也来了:“张拉拉确实心眼好,她对待两个有病男人,从没嫌弃过,比媳妇伺候老人都精心。一次,龙发志上厕所,跌倒在厕所里,头上摔出一道3寸长的血口子,张拉拉赶紧用架子车把他拉到村医务室缝针包扎,并按时拉着他去换药,直至伤愈为止。这期间,龙发志生活不能自理,张拉拉端饭喂药,连续护理15天有余,从未流露出怨言。”
  问及张拉拉30年来坚守动力所在,她给我们说道:“我想人活在世上,就要有颗善良的心,应多做善事。像龙发志这样的情况,既然活在这世上,应该得到照顾。你不管,他就没法活下去!”
  努力生活创造美好
  照顾两个残疾男人一日三餐起居及孙子上学,清扫村庄道路,侍弄菜地,干农活,这就是张拉拉一天的主要生活内容。
  家里拖累大,缺少劳动力,但张拉拉还是靠一己之力,整理4亩地,其中种了2亩玉米,种了2亩黄姜。我在家门口种的蔬菜有莲花白、红白萝卜、白菜、葱、蒜苗。菜地在门口,耕种方便,采摘也方便,不用额外花钱,还能方便照管病人。
  “我们的户口与龙发志户口单列,都是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常,为方便照顾龙发志,我们就一起吃住。现在社会好,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好政策。要不然,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就很难正常生活下去。我们村是商洛市人民检察院与商州区电力局包扶的村子,两家帮扶单位及村上干部为我们操碎了心,不但给我们带来好政策,也给我们带来经济实惠。”张拉拉说。
  “去年,村上对我们进行危房改造,为照顾龙发志方便,我们把房子盖在一起,国家补助6.3万元,还享受光伏分红3000元,食用菌分红2000元。今年食用菌分红3000元,光伏分红2500元。我们家庭享受A类低保4人,还有丈夫残疾补贴,今年标准提高,我们已够花了。”
  说起精准扶贫给自己家庭带来的变化,张拉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说现在生活充实,也充满了生活激情。
  采访中,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张威说告诉我们:“张拉拉,吃苦耐劳,被村上聘为保洁员,她工作负责认真,在民主村开展‘爱心超市’积分兑付中,她分值也高。”
  驻民主村工作队副队长杨李周也说道:“张拉拉,几十年如一日,崇德向善,用凡人善举,无微不至照顾患病丈夫与哑巴残疾弟弟,在村里被人称颂。”
  采访结束,张拉拉喜悦的脸上,已写满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