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亮:产业示范带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王缠卫 文/图
11月5日,以“新时代、新驱动、新农业”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隆重开幕。本届农高会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设立展位2388个,举办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现代农业发展研讨、特色现代农业展览展示等7大板块80多项活动,不仅全面展示出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也为各方探讨交流现代农业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搭建了良好平台。
“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哎,蓝格盈盈的彩……”随着一曲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洒脱的曲调,人们步入乡村振兴展馆D区榆林市展厅,就能看到黄灿灿的小米、红彤彤的山地苹果、琳琅满目的土特产摆放得整整齐齐。
在米脂县展区,展出了4大特色共30多个品种,分别是主导产业小米和山地苹果,还有当地特色驴肉和白酒。“米脂县把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件重大惠民实事,不断加快发展速度。”米脂县科技局的常选胜向记者介绍,该县鼓励种植户成立农民合作社,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据了解,2013年米脂县将山地苹果确定为全县主导产业后,米脂县迎来了苹果产业的大发展。目前,米脂山地苹果种植规模2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万亩,总产量达8.5万吨,产值达4.2万亿元。米脂山地苹果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和精准脱贫的主导产业。依靠山地苹果产业,越来越多的米脂农民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展台一侧,榆林市王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李琦拿起一袋精品包装的小米向大家宣传:“我们公司主要经营小米生产、加工、销售,这种小包装走线上销售,大包装走大型批发市场,面向全国销售。我们给300多户贫困种植户配发谷种,按照高于市场价格收购,鼓励农民发展种植产业,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近年来,镇安县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精准发力决战脱贫攻坚,探索出“一套政策定方向、三大模式定收益、五项机制强保障”的产业扶贫路径,实现了从“单干到抱团、田间到车间、漫灌到滴灌、输血到造血”的大转变。
镇安县的展示台分为4大类,即拐枣酒、百盛茧丝绸、红豆杉产品和腊肉制品。“我们全力协助参展企业销售产品,今年全县组织7家农产品企业参加农高会,有核桃、菜籽等油类制品,还有魔芋系列食品、各类蔬菜等。”镇安县农业局科技股股长胡鹏说,“同时,我们县还深化‘三带四联’产业精准帮扶模式,通过合作经营、入股分红、订单收购等方式,将农户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全县联产8621户24140人,联业6198户17359人,联股9762户27335人,联营1257户3960。目前,全县产业连带贫困户15145户51346人,实现长短产业全覆盖。”
同时,镇安县规划“产业示范园、中小企业孵化园、旅游服务产业带、特色种植产业带、特色养殖产业带、立体农业产业带”的两园四带产业布局,做大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油用牡丹、红豆杉6大特色产业,提升核桃、板栗、魔芋、白山羊、烤烟5大传统产业,实现每村都有1至2项主导产业,每户有2个以上长短结合增收产业。
在咸阳市展厅入口处,一块巨型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咸阳市精准脱贫大数据的宣传片。展厅内设有乾县、礼泉县、淳化县等地的展品区。
淳化县展台上的“瑞雪”“瑞阳”苹果、山菊花茶、荞麦面系列产品、麦秆画,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观看。“淳化县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的方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果、畜、菜等脱贫产业,先后建成27个扶贫产业园和21个光伏电站;全县安置公益岗位1076人,转移就业2707人,创业带动和就近就地就业246人,构建了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的‘利益共同体’。”淳化县扶贫办的杨力宏说。
据介绍,淳化县铁王镇北塬村采取“村内党员能人结对帮扶”模式,带动全村26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按照“一次规划、一次设计、一次实施、一次完成”和基础设施、后续产业同步跟进的工作思路,新建扶贫移民社区14个,全部配套建设了产业园区,让1305户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居,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勉县、佛坪县和韩城市等展区,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融入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之中。农高会上,人们能感受到农村是广阔的发展天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人们还能感受到这里不仅是一个展会、一个平台,更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