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 新担当再创新辉煌


















常章宁 本报记者 郝钊龙 文/图
自建校以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延安精神”为立校之本、以“传承枣园灯火、培育能工巧匠”为治学精神,牢牢把握“创新、开放、务实”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优质高职院校为奋斗目标,实施“六维”育人工程,探索、创新“产教研”人才培养模式,塑人之形、铸人之魂,取得了卓著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不同凡响的回应。
德智识树人 言行心铸魂
学院党委深刻牢记和不断领悟“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真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前提,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形成了“创新思政教学,坚持思想育人;强化机制建设,坚持组织育人;重视理论学习,坚持政治育人;强化养成教育,坚持行为育人;弘扬核心价值,坚持文化育人;精准资助帮扶,坚持励志育人”的“六维”育人模式。
“创新思政教学,坚持思想育人”为“六维”育人模式的关键,学院通过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形式,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的时代感、新鲜感、真实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利用延安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把思政课放在革命旧址,突出了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强化机制建设,坚持组织育人”是“六维”育人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学院推行了党支部进公寓、党小组进楼层、党员和积极分子进宿舍的“三进”工作法,使党建工作到一线、全覆盖。
在“强化养成教育,坚持行为育人”方面,学院坚持周一升国旗,开展国旗下的演讲,天天出早操,从课前喊“起立”、下课致“再见”、就餐讲秩序、言行讲礼貌等细节抓起,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目前共印发《国旗下的演讲》五期,编辑学生演讲稿共192篇,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珍贵教材。
近期,学院党委被授予“延安市基层党建示范点”,在延安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务知识竞赛中荣获优秀党组织奖。全国党员信息库、党建云平台和党员小书包等完成情况位居延安市第一方阵。今年新发展教师党员16名、学生党员160名。教师党员按期转正15名、学生党员按期转正112名。张莹老师在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被陕西省高教工委授予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荣誉称号。
知行技合一 产教研出彩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有教授34人、副教授293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6人、双师素质教师190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自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来,学院针对现有专业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点,提出“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校的每节课都突出实践、强调操作,把知识和理论融入实践操作中,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掌握理论。
为了让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充分提高技能,在企业有顶岗锻炼的机会。学院先后与清华大学后勤集团、新加坡三达集团、陕西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179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2017~2018学年,学院先后与大北农集团、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股份公司、延安旅游集团、彩虹集团、延安市蔬菜站、榆林通茂测绘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新道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计划”,总计11个专业784名学员。实现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室、共同安排就业的良好格局。
进入2018学年,学院又大力实施“引企入教”改革,引入延安市宝塔区峰达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进驻实训工厂,共建汽车维修专业生产线实训基地;与北方汽修集团共建汽修实训室,与中江之旅共建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探索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主要工作的一体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2017~2018学年中,杜森有教授主持的《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和张延翔副教授主持的《蛋鸡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分别荣获2017年度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其技术被当地养殖户广泛运用,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王斌副教授被授予2017年延安市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荣誉称号,他作为技术总负责,参与延安市科技局实施的“延安苹果园土壤改良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被专家称为“是陕西改革开放40年以来对农田土壤改良的首次提出和实验研究。”《延安日报》就这一科技创新初步成果做了五次连载报道。
赵瑜、刘彦鑫老师研制的“遥控苹果采摘机”“行株静电植保机”已基本完成组装,进入调试阶段,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赞赏。
姚延琴老师的《陕北小米米茶加工技术》、李国华老师的《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郭军权老师的《校园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侯润亚和马松杰等老师的《自排回收式防冻太阳能热水器》等科研成果均曾亮相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展。
杜善保等八名老师担任延安高新区“红色筑梦、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导师,杜锦华老师的“农友帮”等3个科技项目入住“红色筑梦、众创空间”国家级孵化基地。
侯润亚和黄钰老师联合主持的“汽车环保节油器”、郭军权老师主持的“校园污水处理方法与装置”项目入围2018年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项目。
精气神给力 师生校享誉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由延安市原十所大中专学校整合而成,是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教育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现设十系、三院、两中心、一部、四所基础教育校,拥有校内10大综合实训中心、151个实训室和186个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全国石油与化工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延安市重点实验室3个,堪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摇篮”。
学院始终坚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思想,培养师生爱岗敬业意识,养成一丝不苟的品格;其次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在操作中学会技术,在实践中提高技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2018学年,学院教师在中、省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举办的各类竞赛中共有102人次获奖,取得52项奖励。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3项。其中冯丽荣老师教学团队入围信息化课堂教学国赛,张莹老师在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并被授予陕西省思政课“教学标兵”,刘月梅老师教学团队获得2017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名师足下出高徒,2018年学院学生在中、省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中共有109人次获奖,取得60项奖励,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4项。航运工程系在全国“船舶主机与轴系安装”赛项获得三等奖,石油工程系在全国“珠宝玉石鉴定”赛项中获得三等奖。省赛获奖4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8项、体育类竞赛获奖21项。行业类竞赛获奖13项,首次组队参加了陕西省职业院校大数据和网络技术应用大赛,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机电工程系师生参加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陕西赛区选拔赛”,荣获4个三等奖,实现了该赛项上零的突破。
今年上半学年,学院圆满完成陕西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岩矿鉴定与综合地质编录”赛项的组织工作,备受兄弟院校好评。
发展不忘本 倾力助脱贫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它既是一项光荣艰巨的政治任务,又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作为具有人才、技术优势的高职院校,助力县区脱贫攻坚责无旁贷。已获诸多殊荣的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不忘初心,根据省委高教工委和延安市的安排,结对帮扶延川县、安塞区,包扶志丹县双河镇王南沟村和黄陵县田庄镇刘家沟村,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设备等优势,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首先助力基础教育,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创新实验小学都是当地品牌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观念新,学院充分利用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对延川永坪中学等7所中小学实施结对帮扶,开展师资培训、送教下乡等,上半年累计培训教师786人次,上示范课30多课次。
其次实施科技扶贫。学院十四名“三区”人才持续深入延川县文安驿等10个乡镇,每人联系5户服务对象,精准对接70户贫困户,开展苹果、养殖、棚栽及农产品营销等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农林与建筑工程系师生多次到王南沟村进行果园管护技术培训。医学护理系教师组成医疗服务队到延川、安塞开展医疗技术培训和健康服务。今年上半年累计下乡65次,举办培训会、宣讲活动21场,培训4254人次。
最后实施产学研基地建设。学院与延川、安塞共建3个产学研基地。与延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合作,开展蔬菜、花卉、瓜果种植、优良作物种子引进培育、热带作物种植实验、棚栽水果实验等;投入3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在王南沟村建成产学研基地。与安塞坪桥镇高家湾村果园、南沟矮化密植园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提供人才、技术服务,培育扶贫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8月15日,延安市脱贫攻坚社会扶贫工作推进会在延川县召开,学院作为优秀帮扶单位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学院秉持“传承枣园灯火、培育能工巧匠”的学院精神,履行“延安精神立院、德能并重育人”的办学使命,努力培养“做人品德好,就业本领强,创业潜力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用真功夫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