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苹果“后整理”,老区人的“新法宝”
    自动化加工区。

    11万吨气调库。
  本报记者 赵丽辉 文/图
  延安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改革开放以来,延安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持续发展苹果产业,走出了一条“小苹果、大产业、大带动”的产业扶贫之路。
  多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苹果产业的开发,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苹果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据了解,该市农业局针对“后整理”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夯实了县区和部门责任,细化了办法措施,并明确推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该市果业局通过市县联动、部门协作、政企同心的合作方式,形成了前端抓基地、后端抓整理、全产业链抓增收的可喜局面,使得后整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实现果农收入倍增
  苹果已经成为延安市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17年,该市苹果面积达到366万亩,产量323万吨,产值102亿元,是农民经营性收入的一半。其中洛川、富县等南部县区90%的收入来自苹果。
  2017年,全市苹果产业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9%,南部县区达到90%以上,全市增收23.4亿元。果农人均增收2340元。今年,苹果的销售形势更加喜人,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高出去年0.5~1.0元以上,实现大灾之年减灾不减收。
  另外,为了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该市果业局还组织了321家企业(合作社)与涉果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免费分级、分拣、贮藏和高于市场价收购等措施,帮助涉果贫困户实现收入倍增。
  延安的苹果产业经过70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和30多年的大发展,已经成为延安农业的最大主导产业和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打造统一品牌
  以前,延安市每个县区各自主打自己的品牌。从去年开始,延安市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要求各县区统一使用“延安苹果”“洛川苹果”“梁家河苹果”三个品牌。
  为了通过品牌形象塑造、产品文化挖掘,还积极开发了“爱情果”、“生日果”、“平安果”等贴字创意产品,为苹果穿上了“文化的马甲”。
  延川县将“梁家河”品牌与知青文化联系起来,研发出知青苹果、知青苹果酒等系列产品,实现了收益翻番。这也标志着延安正从传统果业加速走向现代果业的转变。
  在今年9月27~29日,由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年度品牌评选活动中,该市“洛川苹果”在121个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中脱颖而出,位居排行榜第三位,“洛川苹果”品牌价值由去年的69.2亿元提升至72.88亿元,增长了3.68亿元。“延安苹果”品牌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评估价值69.6亿元。全市注册个体品牌93个,6个企业品牌获中国果品百强品牌、5个企业获中国果业百强品牌企业、2个合作社获中国十大果品专业合作社称号。
  走出“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新模式
  在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记者了解到该村党支部带领村民集资入股参与兴办果品加工厂、运输公司等项目,使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使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
  另外,陕果集团流转土地6.5万亩发展高标准矮化果园,建立冷气库、选果线、交易市场等全产业链项目,与农民开展多种合作。
  土地成为参与后整理的最大红利和最活跃因素,通过产业后整理,不仅助推了农村“三变”改革,更是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新模式。
  据了解,延安市委五届三次、四次全会对加快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做出了总体部署,市人大五届三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全力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的决定》,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果业强市的意见》和《延安市2018~2020年苹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并对智能选果线、冷气库、品牌专卖店等“后整理”重点项目进行奖补,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合作社及广大果农的积极性。
  延安将围绕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任务,继续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后整理为抓手,持续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和农民持续增收。
  加速果业转型升级
  为了加速了全市果业转型升级。该市引进了陕果集团、海升果业、中国供销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全面参与延安果业建设。
  据了解,今年新建智能选果线50条,总量达到56条,小时精选能力达到280吨;建成冷气库10.2万吨,冷气总储能达到100万吨,新组建冷运公司6家,累计达到18家,新增冷藏运输车7辆,累计达到42辆;100个专卖店已建成105个,总量达到331个。
  预计到2020年,苹果智能选果线达到100条,冷气库储能达到130万吨,苹果面积达到400万亩,产量400万吨,综合产值400亿元,人均苹果收入达到1.5万元,实现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的共同目标。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是短腿,农村是短板。习总书记的“三农情怀”提醒我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必将生机勃勃、充满希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