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家乡的路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商洛 周刚振
  从我记事起,家乡的路就是一条绕着河道转来转去的小路,绕着绕着要过河了,清清的河水上支几块青石,水便哗哗地在脚下向东流去。村里人每天的出行都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倏地河道中间凸起几块巨石,把河水劈成两半从两侧冲下,路被流水占了,无法通过,于是就从几块小石头背上再上到庄稼地边沿着小路上,往前走上几十步,就又得下河去,再围着那弯弯曲曲的小河绕着走,10多公里多的出沟路就是这样走完的。
  一条小路通我村
  七扭八拐进家门
  早上担桶去挑水
  回来水漏剩一桶
  小儿早上上学去
  一脚踏偏掉河中
  夏天时常发大水
  阻隔孩子误课程
  尤其一到雪雨天
  更是湿滑步难行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上了村小,清楚地记得还走这条路,这条路和先前记忆中的路没一点点变化。到了学大寨、修梯田、改河道的那些年,才真真正正地把老家的路变了样。村上成立了修路工程指挥部,大队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经过两个酷暑寒冬的苦干,终于把一条原先在两山中间的河道改到了阴坡跟,在坡跟随坡修筑起一道长达2公里的长堤,水便乖乖地流进了新改的河道中,当水流到山嘴子时,与董家窨村流下来的水汇合,又把河水改道到北面的山脚下,由于山嘴子以下的3个生产队大部分居住在阴坡,这样改道便能节省更多的空间修地。于是全村人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又修起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长堤。大堤上面,则成了一条通村大道,大道的下面,是全西沟河大队新增修的上百亩良田。看着这些新修的田里长出绿油油的庄稼,我的父辈们心里美滋滋的。
  出村路修通了,村上的人开始买回架子车往地里运粪,往回拉庄稼。路上骑自行车的人多了,也有人买回了手扶拖拉机,整天在大路上奔跑着,运输着村里人的日用所需。从此,村里人告别了祖祖辈辈以来背驮肩挑的历史。如今是:
  吃不愁,穿不愁
  家家住着小洋楼
  水泥路铺到家门口
  群众出行不再愁
  骑摩托,坐公交
  农民心里乐悠悠
  到了80年代末,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好转,村民誓死要打开阻隔脱贫致富的山门——路沟梁,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山修路战斗打响了。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人们早上起来穿着厚厚的衣裳上工地了。这次是按两个小队的人口总和,25人为一小组,分段承包,责任到人。经过半年的苦战,终于在山崖上凿出了一条2米多宽的大路来,从此人们再也不用为买袋化肥或者出售土特产发愁了。如今骑上摩托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沙河子,而原先顺着出沟路走,要多走10多公里的路程呢!
  昔日的出村路如今早已拓宽铺成平坦坦的水泥路了。现在,望着S型的盘山路,我的思绪万千,这条路还需再加宽铺路面,我相信这一愿望很快就会实现的。现在是:
  青山绿水路路通
  村村户户歌声扬
  唱得商山点头笑
  唱得牛羊满坡跑
  核桃栗子咧嘴笑
  包谷昂首谷穗摇
  赞歌声声夸改革
  追梦路上步步高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