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乡谣话变迁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岐山 李三虎
  记得那天晚上,我正酣睡,父亲把我叫醒,让我吃点心。后来才知道,那是红薯做的饼子。父亲和母亲每天晚上去修水库,会得到大食堂一份晚餐,他们舍不得独享,拿回来给我们吃。我被母亲拉起来吃点心,连眼睛都没睁,但那一小块点心的甜香,至今还在口舌间萦绕。吃了点心倒头又睡,迷蒙中听父亲给母亲说:“你听工作组讲得多好啊,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父亲念起一段歌谣: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
  饭后水果糖,饭前葡萄酒。
  吃鱼吃肉啃猪头,
  走路苹果碰额颅(额头)。
  听了父亲的歌谣,我的眼睛不由睁大,坐起来问:“爸爸,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啥?”哥哥姐姐们也醒了,坐在炕上听父亲讲新农村的美好愿景。母亲把清油灯捻子拨得更亮一些,一家人的眼睛在灯下明亮亮地眨巴。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夜的梦,一会儿楼上楼下地跑,一会儿吃肉吃苹果。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家乡堰河的面貌日新月异,田地里大面积种植辣椒、西瓜等等,一到春天,遍野的桃杏花喧嚷出一派生机。农民收种了庄稼就外出去打工。收入多了,手头活便了,生活方式悄然改变。载于《岐山县志》的一首民谣,生动地反映改革开放带给农村的巨大变化。
  戴上手表烫了发,
  “飞鸽”一骑走娘家。
  缝纫机子扎扎扎,
  又做衣服又绣花。
  屋里摆设变化大,
  穿衣镜子照娃娃。
  新式家具样样有,
  黄河彩电嫽扎啦!
  家乡人箱柜里有了点积蓄,首先想到的就是建一座宽敞亮堂的房子。从这时开始,家乡掀起了持续几十年的重建房屋热潮,传统的土坯房先被砖木结构大房所代替,随后又形成建筑二层楼房的潮流,关中西府延续千年的“房子半边盖”遂成历史。房屋的结构,从实用型向宽敞享受型迅速转换,农民也有了在客厅会客的时尚,有了一家人坐在沙发中品着茶嗑着瓜子看电视的精神需求。更不可思议的,初建时的小门楼,不久又通通改造为宏伟宽阔的大门楼,农用机械进出自如,小娇车开进寻常百姓家。接着全村又开展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庭院建花圃、务果树,家家院落美如花园。有歌谣唱道:
  关中西府一大怪,
  家家房子半边盖。
  吃饭蹴在石头上,
  睡觉一家满炕摆。
  如今满街小楼房,
  客厅书房加澡堂。
  装修时兴设备全,
  彩电空调和冰箱。
  做饭用的天然气,
  出门小车好风光。
  花坛葡萄庭院美,
  敬老爱幼新风尚。
  这时农民的耕耘收获已不是从前一锄一人力,一镰一碾汗如雨了,机械化终于将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再也不用一年没日没夜地拼命大干了。家乡堰河,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评为“最美乡村”,街道两边绿篱整齐划一,过去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垃圾场变成了生态涝池,荒草滩建成了“梦想家园广场”,亭台楼阁,花园绿树,健身场地每天热热闹闹。近百岁的老婆婆也颠着小脚跑到广场扭起了舞蹈,瘪着嘴笑道:“婆婆活了几个朝代,没见过这么好的世事!”家乡歌谣唱道:
  中央号召化春风,
  新农村建设热潮涌。
  生产发展是关键,
  生活宽裕人心稳。
  乡风文明家园和,
  村容整洁百花荣。
  民主管理农家乐,
  城乡一体日月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