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太白县鹦鸽镇
建设乡风文明 实现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边浩 韩小珍
  “还记得2006年搬家那天,家里人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下一代再也不用背着书包走我们小时候每天要走的山路了,宽敞的房子和一出门便能踏上的柏油公路,让我妈激动地一晚上没睡着觉。现在全村的人都搬迁到了这里,村内的环境比建设初期更加美丽,加上我们太白县原生的自然风光,每天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心情特别舒畅。”9月16日,家住太白县鹦鸽镇梁家山村的吴根志,说起村居的变化,脸上乐开了花。
  梁家山村位于太白县鹦鸽镇政府以北1公里处,村域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2亩,林地13000亩。辖5个村民小组,共187户647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之前,这些村民分散居住在三沟四梁五面坡上,经过2006年和2014年的两次搬迁,村民现集中居住在姜眉公路两侧。
  梁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刘纪东告诉记者,现在的梁家山村是由莲花湾村和梁家山村合并成的。一直以来,村民之间存在一些历史性分歧,为此,梁家山村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牵头抓总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并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学习宣传教育和家风建设工作。通过民主法治宣传教育,村民整体法制意识普遍增强,真正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目前,村内环境优雅,村容整洁,邻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家风家训是传承文明的微观载体,是关系民风社风的关键要素。今年,为了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风气,太白县鹦鸽镇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在梁家山村集中打造“乡风文明一条街”,以家文化为背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征集整理了一批家风家训,制作成彰显特色的家风牌匾悬挂在每户的门楣一侧,树立在街道的12个家风宣传栏也成了村里独特的风景。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鹦鸽镇寺院村发挥主干道路的位置优势,在沿路围墙上喷绘“二十四孝”等家风家训绘图。54岁的杨玉前生在寺院村一个特殊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因为温饱问题,奶奶经常拄着拐杖带着他向亲戚朋友借粮食,来年再带着他去道谢并还账。在奶奶的熏陶下,成年的杨玉前养成了正直、善良的好品格。现在,杨玉前一人撑起了九口之家,他每天不仅要照顾着年迈的父母和八十多岁体弱无子嗣的舅舅,还要经常带着患有精神疾病的聋哑哥哥四处求医。乐于助人,有事必帮是杨玉前留给亲朋邻里最深的印象。“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一把是一把。”连续几年被寺院村评选为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的杨玉前,成了全村人学习的榜样。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太白县鹦鸽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该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