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富县“五字诀”启示录
    富县水稻。

    富县苹果。
    美丽富县。
  通讯员 缑瑞
  2018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也是富县整体脱贫之年,该县围绕704户2325人脱贫,33个贫困村脱贫退出,所有贫困村基础设施“三提升”的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讲话要求,把作风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等突出问题,以严的作风、实的措施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严”字当头抓作风。打赢脱贫攻坚,必须要打赢作风攻坚。富县相继出台了《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富县2018决战全面脱贫行动方案》《富县2018年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富县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坚持每周日晚召开县四套班子联席会议,研究讨论脱贫攻坚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均参照执行;实行县级领导包镇联村、部门单位包村、干部职工包户的包抓机制,县级领导和包扶单位主要负责人每月在所包镇村至少住村2晚蹲点调研,沟通感情,解决问题;驻村工作队坚持脱离原单位工作,长期驻村,不走读、不遥控指挥,每周驻村5天4夜;包扶干部每周进村入户至少1次,脱贫攻坚期内退出的贫困村,驻村工作队不撤离,帮扶力度不削减。通过领导带头示范、主动作为,使得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都能俯下身子、耐住性子,确保了工作接地气,计划合实际,落地有举措。
  “准”字发力补短板。富县把“准”字贯穿在脱贫攻坚全过程,为找准问题短板,在全县开展了脱贫攻坚第一轮研判,逐镇逐村逐户进行“拉网式”自查,对全县精准脱贫工作进行了一次“综合体检”。通过采取查阅资料、入户核查和包扶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述职汇报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对年度脱贫任务落实情况、产业发展情况、行业扶贫政策落实等11项内容进行研判,在全面入户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利用晚间组织召开由贫困户代表和村民代表各不少于10人的述职报告会,由包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第一书记分别汇报包扶工作情况,通过村民参与述职评议,不仅督促包扶单位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同时也对村民开展了一次扶贫政策再宣传,有效提升了群众知晓率。整个研判结束后,各研判组以乡镇为单位以问题清单的形式逐村进行反馈,各乡镇针对问题逐村建立整改台账,限时整改,真正做到了精准把脉、精准治疗。
  “实”字当头求成效。富县把产业作为实现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关键之举。通过县乡村三级包扶干部进村入户、交流座谈,因地制宜地选准了符合实际的产业模式。在塬区乡镇重点扶持发展苹果产业,在川道乡镇重点扶持发展水稻、烤烟、中蜂、毛驴、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业,构建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特色鲜明”的脱贫增收产业体系。为使特色产业具有可持续性,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产业,探索推行后整理+“三变”+贫困户(农户)的模式,贫困户(农户)以苹果、水稻等入股企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的分拣分选、品牌化销售等产业后整理,提升农产品售价,启动建设驴奶和阿胶加工厂、畜禽综合屠宰场、白龙沟蜂蜜加工厂,解决了群众卖难问题。通过切合实际的产业培育发展,做到让有产业发展能力的人发展产业、没有产业发展能力的人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就业,落实了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的要求,带动贫困户3848户,使贫困户拥有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实现有发展产业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全”字为要出真招。富县把解决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全解决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次性启动移民搬迁1466户5037人,按照“一次规划到位、逐年搬迁建设”的思路和“三十年不落伍,五十年不拆迁”的标准,在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产业园以及人口聚集区周边选址,规划6个集中安置区,目前,建成楼房主体1173套(已入住549套、交钥匙624套),分散安置230户、集中供养39户已全部实际入住。不断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统筹做好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针对贫困户县财政追加危旧房屋改造资金1800万元,将原来住建部门户均1万元的补助标准,提高到维修加固2万元、新建4.5万元,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全部解决;针对非贫困户县财政列支专项经费,确定了维修6000元,重盖12000元的标准,2018年确定的345户非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将于9月底全部完成。在做好搬迁建房的同时,富县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围绕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三提升”要求,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完成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选择了30个基础设施最差村,同步开展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作,利用3年时间全面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均等化问题,缩小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差距,有效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稳”字为重保长效。富县将就业创业作为保障贫困家庭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打出了“就业援助、就业推荐、产业带动、技能培训”的政策“组合拳”,让一批又一批贫困劳动力掌握“真本领”,捧上“金饭碗”。自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1926人,其中:转移就业1381人,自主创业114人,公益岗位安置431人;开展技能培训18期,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573人;培育省级就业扶贫基地1个(陕西黄土高坡有限责任公司);县级就业扶贫基地1个(阳泉沟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就业扶贫基地);社区工厂1个(富县就业扶贫茶坊社区工厂);授牌“富县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2个(茶坊镇羌村、羊泉镇上良村),2018年共表彰脱贫之星12名。通过搭平台、建基地,送岗位、送资金、激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活力,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真正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