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渭南 做强特色现代农业 力促乡村振兴发展










本报记者 王军锋 刘晓林 文/图
近年来,渭南市认真贯彻中、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富民增收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示范地建设为载体,以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绿色化发展,积极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和规模稳居全省前列,农业工作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立足调结构 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渭南市依托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围绕果畜菜三大主导产业,从市场供需、资源匹配、区域协调三方面精准入手,进一步调整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及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由传统低效向优质高效转变。
该市扎实推进现代果业强市建设,狠抓果业提质增效及品牌提升。全市水果面积发展到385万亩,总产达到463万吨;五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全部入围“2017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榜”,总价值达123.67亿元;成功举办国内知名果品采供商渭南果区行、渭南特色果品北京推介活动,渭南市被授予“中国优质果品示范基地”和“全国果品品牌创建示范市”荣誉称号。在大荔、华州6县区建设以大拱棚为主的设施瓜菜示范区,在蒲城、合阳5县建设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果菜示范区,在潼关、华阴等黄河沿线县市建设设施莲藕示范区,全市瓜菜面积发展到195万亩,产量达到480万吨,区域特色鲜明的蔬菜产业基地基本形成。
该市坚持以规模化养殖基地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生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348、42、150万头和2520万只。创建三星级以上现代畜牧园区10家,新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40个,新增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8个。全市引进畜牧业重点项目15个,签约资金129亿元。合阳、蒲城粮改饲试点示范县及富平奶山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进展顺利,澄城成功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
立足可持续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该市按照全产业链理念,突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手抓、两手硬,以“绿”为总基调,在种养、加工、销售,流通环节上整体发力,推动渭南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该市按照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集约及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整合及产业集聚,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36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8个、市级61个),园区总面积达到92万亩。大荔新颖现代农业园区被确定为全省蔬菜产业转型示范点。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骨干力量。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21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6785个(其中国家级41个、省级196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102个(其中省级296个),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的一体化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加快建立。
积极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该市着力构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旅一体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白水为核心的集苹果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以富平为核心的粮食加工产业集群,以经开区为核心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群众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目标。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市有效期内无公害基地75家,绿色食品认证35家,有机食品认证43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余件。在全部省级园区及大荔、富平、临渭、白水、澄城五县其他园区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涉及76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从生产过程到进入市场销售的精准追溯。
立足强保障 夯实农业大市基础
该市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动摇,围绕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粮食绿色增产先行区,不断调优粮食生产布局,狠抓产能提高,补齐基础短板,夯实传统农业大市基础。
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渭南市被确定为国家2017年“优质粮食工程”首批重点支持对象,临渭、富平被确定为“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其中富平年加工小麦240余万吨、面粉180余万吨,成为西部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陕富”牌面粉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在大荔、澄城、临渭积极开展部省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建立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个、夏玉米1个,建成县域粮食试验示范基地2个、小麦玉米示范片4万亩,实现区域大面积均衡增产。
积极实施农技推广和农业机械化。在澄城、合阳、白水、富平、蒲县织实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落实玉米膜测示范种植面积18万亩,平均亩产较非项目区高150公斤;在合阳、澄城、白水组织实施旱地小麦绿色增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建设百亩核心攻关田5个,示范推广面积5万亩。全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2.86万台;小麦、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6%和85%,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3%。全国农机事故应及处置演练现场会、全省“三秋”农机化新技术暨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全省农机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现场会等活动在渭南市举办。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市完成水利投资23亿元,发展节水灌溉16万亩,新增恢复改善灌溉25万亩,新修改造基本农田5万余亩,治理水土流失550万亩,为粮食丰产打下良好基础。全省夏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现场会和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全国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现场推进会先后在:召开,小型水利工程体改工作经验全省推广。
立足促增收 提高农业发展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抓好产业扶贫,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该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得到省农业厅肯定。全省首家探索出“农村党组织+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产业脱贫”模式,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意见》在全市推广实施。探索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形成了指导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初步意见。该市承担的国家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受到农业部督导调研组的肯定。36个省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和2个“三变”改革“百村示范”村全部完成试点任务。312个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试点,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并在农业部门申领证书191个。华州、合阳、潼关、华阴、白水、富平已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产业扶贫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该市抓住“产业覆盖、精准帮扶、联结机制”三个关键,坚持系统化思维、全产业开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依托主体联结贫困农户,三产融合拉动增效增收,政策跟进强化精准受益,推进现代农业和产业扶贫协同发展,形成苹果、酥梨、冬枣、蔬菜、生猪、奶山羊等特色区域主导产业,基本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运用产业扶贫发展资金8.5亿元,落实产业帮贫政策。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蒲城县“村党支部+”模式、白水县“果园托管”模式、合阳县“村村建园”模式入选全省八大产业扶贫模式。渭南市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下大力气深入推进产业兴旺,谱写渭南农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