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牛家山村的日子比蜜甜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横山 冯光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起牛家山村,正如我们陕北信天游唱的那样:吃一次豆角抽一次筋,想一回过去伤一回心……
牛家山村位于横山区东40公里处,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千沟万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全村10个自然村安置在10个山峁峁上,总人口341户1209人,人均耕地6.6亩,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村民要去另一个村,走个亲戚或参加婚礼,先要下道洼,穿过沟底,再大汗淋淋地爬上一道坡,踩着黄土路,走着羊肠小道才能到达目的地。一年只有过年时,人们才能吃上一顿肉,吃不饱饭、饿肚子是常事。一人一年只有六尺布票,只够做一条裤子。吃水要赶上毛驴去沟里驮,一早上只能驼一回水。照明是煤油灯,煤油还得凭票供……
山大沟深地无根,
天旱雨涝没收成。
四堵土墙茅坑冷,
求神问病巫婆坑。
出门全靠两脚走,
不是爬坡就下沟。
白面大米哪家有?
吃的酸菜糠窝窝。
一年四季见不着肉,
苦日子何时是个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贫瘠的陕北大地,牛家山村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劳多得。村民过怕了穷日子苦日子,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压抑多年的劳动力被彻底释放出来。在哪块地种,种什么作物,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一年下来,村民自产的粮食,除了交够规定的公购粮外,家家户户粮食都能养活全家老小。第二年秋,村民不仅有了余粮,还可以把吃不了的粮食拉到镇政府所在地的集市上换取其他日用品……
三中全会政策好,
土地到户收成高。
地翻三遍还嫌少,
承包田里真热闹。
有了余粮饭吃饱,
男女老少笑弯腰。
交足公粮市场跑,
扯回花布婆姨俏。
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年更比一年好。
改革开放,岁月如歌,村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吃饱穿暖的低层次生存需求上,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党和政府正是为了满足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
2018年,牛家山村投入资金169万元,机推宽幅梯田1300亩,在沙峁坝上建高抽站1处,投资8万元修建老年活动中心1处,投资10万元修建文化广场1个。村委会巩固提升脱贫户脱贫24户77人,精准帮扶在册贫困户3户7人。其中,实施产业扶持户7户,就业创业2户10人,大病救助6户19人,生态扶贫2户6人,教育扶持5户20人,兜底保障2户4人。建成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通过一系列的巩固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76元,确保全村整体稳定脱贫,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如今的牛家山村,人人拿着手机,户户电灯敞亮,危房户搬入移民安置点,放眼望去:
宽幅梯田墒情保,
五谷杂粮营养好。
横山羊肉美名扬,
吃穿不愁无烦恼。
水泥路上摩托跑,
开车的后生不少。
卫生室药品增多,
头疼脑热不愁了。
文化广场更热闹,
大叔大妈乐逍遥。
自来水引到家里,
清泉流入人心里。
乡村环境大变样,
村民日子比蜜甜。
司马迁杯
民歌民谣新闻头条征文大赛
中国好花椒 韩城大红袍
韩城创建全国大红袍花椒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横山 冯光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起牛家山村,正如我们陕北信天游唱的那样:吃一次豆角抽一次筋,想一回过去伤一回心……
牛家山村位于横山区东40公里处,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千沟万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全村10个自然村安置在10个山峁峁上,总人口341户1209人,人均耕地6.6亩,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村民要去另一个村,走个亲戚或参加婚礼,先要下道洼,穿过沟底,再大汗淋淋地爬上一道坡,踩着黄土路,走着羊肠小道才能到达目的地。一年只有过年时,人们才能吃上一顿肉,吃不饱饭、饿肚子是常事。一人一年只有六尺布票,只够做一条裤子。吃水要赶上毛驴去沟里驮,一早上只能驼一回水。照明是煤油灯,煤油还得凭票供……
山大沟深地无根,
天旱雨涝没收成。
四堵土墙茅坑冷,
求神问病巫婆坑。
出门全靠两脚走,
不是爬坡就下沟。
白面大米哪家有?
吃的酸菜糠窝窝。
一年四季见不着肉,
苦日子何时是个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贫瘠的陕北大地,牛家山村顺应时代潮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劳多得。村民过怕了穷日子苦日子,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压抑多年的劳动力被彻底释放出来。在哪块地种,种什么作物,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一年下来,村民自产的粮食,除了交够规定的公购粮外,家家户户粮食都能养活全家老小。第二年秋,村民不仅有了余粮,还可以把吃不了的粮食拉到镇政府所在地的集市上换取其他日用品……
三中全会政策好,
土地到户收成高。
地翻三遍还嫌少,
承包田里真热闹。
有了余粮饭吃饱,
男女老少笑弯腰。
交足公粮市场跑,
扯回花布婆姨俏。
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年更比一年好。
改革开放,岁月如歌,村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满足吃饱穿暖的低层次生存需求上,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党和政府正是为了满足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到2020年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
2018年,牛家山村投入资金169万元,机推宽幅梯田1300亩,在沙峁坝上建高抽站1处,投资8万元修建老年活动中心1处,投资10万元修建文化广场1个。村委会巩固提升脱贫户脱贫24户77人,精准帮扶在册贫困户3户7人。其中,实施产业扶持户7户,就业创业2户10人,大病救助6户19人,生态扶贫2户6人,教育扶持5户20人,兜底保障2户4人。建成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通过一系列的巩固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76元,确保全村整体稳定脱贫,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如今的牛家山村,人人拿着手机,户户电灯敞亮,危房户搬入移民安置点,放眼望去:
宽幅梯田墒情保,
五谷杂粮营养好。
横山羊肉美名扬,
吃穿不愁无烦恼。
水泥路上摩托跑,
开车的后生不少。
卫生室药品增多,
头疼脑热不愁了。
文化广场更热闹,
大叔大妈乐逍遥。
自来水引到家里,
清泉流入人心里。
乡村环境大变样,
村民日子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