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让咱过上城里人羡慕的新生活”










通讯员 侯凤 本报记者 王永兴 文/图
记忆中的麟游县山大沟深,山路弯弯,粗木大梁的屋脊和黄泥稻草青砖混合着农家房深藏在青山绿水之中,三家五户的小庄头鸡鸣犬吠的画面,勾画出美丽祥和的山区生活。然而,破旧的房屋,不便的交通,零散的村庄,严峻的生产条件严重制约着这里的发展。改变现状,是大山里群众的心头大事。
易地扶贫 剔除穷根
2016年全省易地扶贫工作如火如荼,深山里的群众看到了希望。全县74342农村人口中就有8329人积极报名参加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面对群众高涨的热情、面对现实发展迫切的需要,该县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周密计划全面拉开了全县贫困群众的搬迁之路。
“我们的搬迁工作不是为搬迁而搬迁,是一项为了改变麟游群众生活、生产习惯、精神面貌的长期工程和重要举措。”县委书记孙敬虎的话,就为该县8千多贫困群众的搬迁工作指明了方向。
将群众搬在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彻底改变了居住深山的群众出行难问题;把群众搬在人口集中的城镇、中心村周围,彻底解决了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的问题;让农村群众可以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同样的均等化服务;将群众搬在靠近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大厂大企的周围,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逐步改变了群众靠天吃饭,收入来源全部依靠土地的产业结构;将群众搬在旅游环线、核心区域周围,真正让群众的房产能保值能升值;将群众搬在人口集中的社区周围,让能人带着穷人干,彻底激发了群众的内在动力,鼓足了脱贫致富的干劲,彻底改变了群众“等靠要”的精神面貌;将孤独鳏寡的贫困群众搬迁在镇级政府和托养、医疗机构周围,从根本上解决了特殊人群看护难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移民脱贫 一策多赢
“严把规划设计、严把工程质量、严把建房成本,在不增加群众负担的情况下,把移民搬迁的房子建成百年工程。”这是县长李武发在每一个施工现场,在每一次现场检查中,每每要叮咛各级干部及施工人员的嘱托。“我们是在给贫困户建房,这不仅是我们的工作任务,更是良心工程。所以一定要严,要一严再严,不能有一点疏忽和懈怠。如果在移民搬迁的工作中出了问题,就是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天地良心。如果有此类问题,一定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李武发县长的这种态度鞭策着每一个参与移民搬迁干部的行动,更温暖着每一个贫困户的心。
2016年到2017年两年,该县共安排易地扶贫搬迁2432户8329人,建房208225平方米,修筑搬迁点32.6公里,修建给排水、排污管道33公里,绿化亮化2800平方米等。资金投入3亿多元,工程量之大、工程投入之多是麟游县农村建房历史罕见。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让深山群众,看到了美好的希望。
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变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居住条件,该县攻坚克难,在县城划拨275亩土地,投资7.02亿元建设南坊新城集中安置社区,为贫困户、避灾户建设了2902户的移民(脱贫)搬迁用房。用楼房化安置的方式解决了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解决农民市民化的问题,解决了农村群众进城落户的问题,进一步加快了该县城镇化的进程。南坊新城的建设将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县城人口规模,充分发挥县城西片区以住宅、商业、医药、物流服务为主的产业带动和区位优势。可通过组建劳务市场,组织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开展商贸服务等方式,不断拓宽搬迁对象增收致富渠道,保障搬迁落户县城的农村贫困群众进得来、留得住,实现移民搬迁与脱贫攻坚、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协同推进、“一举多赢”。
产能结合 全面推进
搬出旧房住入新房只是第一步,让群众“稳得住、能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为此,该县认真分析调研,结合各种情况制定了针对广大群众翔实的后续产业发展目标,“能产则产、能业择业、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就成为麟游县搬迁群众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于有外出务工就业能力的贫困搬迁群众,建立了就业岗位信息系统。对掌握的县内、县外就业岗位详细统计,并针对适合贫困搬迁群众的岗位,及时给予信息发布、就业培训、岗位推荐,最大限度的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途径和渠道。
该县对具备一定能力能够发展产业项目的群众,制定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对群众发展产业项目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通过“十户一体”产业发展模式,让能人大户与贫困群众以十户为单位结成产业帮扶对子,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对没有能力就业和发展产业的贫困群众,通过“三变”模式,让群众的产业资金变成股金,帮助其有稳定的收入。
铁炉沟村搬迁点76户群众,贫困户搬迁50户,该县为解决群众的后续生产问题,积极联系陕西黑萨牧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1亿元,在搬迁点附近建成集养殖、繁育、销售于一体的标准化养殖场。吸纳铁炉沟村、丰塬等当地300户贫困户入股经营。政府帮助贫困户投资每户30000元作为入社资金,取得合作社成员资格享受收益分红,每人每年分红约5000元,保证了群众搬迁后的稳定收入。
该县为进一步提高群众进行旧庄基复耕的积极性,减轻群众负担,保护耕地面积,在严格兑现国家旧庄基腾退复耕奖金的基础上,主动承担了复耕工作,提高了土地整理的科学性,最大限度保证了土地复耕安全达标。在复耕结束后,指导群众通过生态修复、开发耕地、还林还草等多种方式合理利用土地,实现收益最大化。
对相对较偏远的山村复耕出来的土地,通过动员群众栽植干杂果经济林的办法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干杂果经济林劳动强度小,不用常驻看守,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挂果后收获期长达十五年。最大限度解决了搬迁后群众对原有土地的利用问题,不仅实现了生态治理的目的,又为群众增加了一项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同步搬迁 挪出穷窝
两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在麟游县聚全县之力即将提前完成移民搬迁工作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又敏锐地发现了移民搬迁工作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亟待提高的地方,麟游县常务副县长彭世忠说“随着贫困群众的搬离,那些本来就零散的庄头,就剩下更少的户数了,如果我们不把注意力放到这些人身上,那么这些人很可能成为返贫的增量。要让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同步够格步入小康社会,我们就必须抓好零散庄头居住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省国土厅副厅长、省移民办主任邹顺生在先后3次来麟游实地调研后,向麟游县的同步搬迁提出了中肯且操作性极强的意见“做好同步搬迁工作一要依据省党代会的要求,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实现一举多赢;二要强化各类规划统筹,促进产城镇村人深度融合,以移民搬迁为抓手,促进人口布局优化,以人口布局优化带动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发展指引方式转变;三要深入调查摸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好政策之间的衔接,要让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四要扎实有效推进,实现多赢目标,巩固扶贫成果,对现行政策进行补充,谋定而后动;五要试点先行,积累经验,以县为主体,采取自主自愿;六要强化协调指导,做好服务保障,用足国家政策,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做到应搬尽搬。”
于是,在麟游县,一次更大规模的调研论证开始了,全县干部紧紧围绕——哪些地方是“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哪些地方的群众随着人口聚集效应的消减会成为返贫的增量等问题逐村、逐组、逐庄头、逐户进行调研,最终得出了要在全县实施整村、整组、整庄头同步搬迁的科学论断。
该县确定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大力培植后发优势,致力追赶超越,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受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制约,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可能成为潜在贫困增量的非贫困人口,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移民搬迁与城乡治理、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治理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到2020年全县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导思想,在全县全面启动了整村整组同步搬迁工作。
经初步摸底统计该县十三五”期间,全县完成7391户25432人搬迁任务,其中易地扶贫搬迁2436户8329人,避灾、生态搬迁4248户14616人,其他搬迁707户2487人。可以说,在仅仅拥有20397户74342人的农村人口中,该县将近一半的农村群众要搬迁,从而改变群众世世代代的居住习惯和生活习惯。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项搬迁工作,更是一次历史变革,真正让群众改变了居住习惯、生活习惯,更是推动着群众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更是麟游县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次重大变革。今年,原计划仅仅实施两个镇作为试点镇实施459户作为示范户的试点工作,变成了一年就有1119户群众要求参与的重大工程。
看着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新房拔地而起,看着一栋栋安置房层台累榭,看着广大群众满脸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搬迁户群众说:“政府是让咱过上城里人羡慕的新生活啊!”我们相信通过移民搬迁的实施,麟游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