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法官庙,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楷模
——山阳县法官庙村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当地村民正在编织草鞋。

    月亮湾景观。
    西岭子新修石坎梯田一派欣欣向荣。
    法官庙村田园风光。
  王荣金 本报记者 武强 文/图
  初夏的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人。画家聚到这里写生作画,摄影家扎堆到这里采风拍照,作家们不时在和地方村民拉家常问东道西。少男少女们或者摇橹月亮湾,遥看那挂前川的瀑布,或于花海间追逐起舞的彩蝶。夜间,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篝火唱歌跳舞……
  这世外桃源般的景致和生活,不是在陶渊明的诗里,而是在陕南商洛深山的一个小山村,它就是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中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陕西省省级生态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陕西省乡村旅游十百千品牌十大魅力乡村”等荣誉称号,并于2017年12月顺利通过了省市3A级旅游景区创建验收的山阳县法官庙村。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楷模。
  高点起步 成为“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
  在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后,法官庙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委书记陈俊(时任市长)就将法官庙村作为自己的结对帮扶村,多次深入该村视察调研,为法官庙村发展建设出谋划策,并落实市政府办公室为该村结对帮扶单位。在市、县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该村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拟定出法官庙村要围绕建设“奇山秀水、莲田叠翠、食藕品茗、养生怡情”秦岭原乡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聚焦“产业、文化、旅游”三大要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高点起步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旅小镇。自此,法官庙村的发展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法官庙村建设发展举措,正好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相吻合。
  在建设伊始,该村就请专家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考量,分析研究,将有限的地域重新规划布局,竭力打造前后左右,远近上下都可观赏的美丽乡村;将有限的土地统一流转,集中经营,提升产出比;将全村民居民房统一改造,并充分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民间工艺、民间故事、农事特色等传统文化元素,紧密结合地方旅游开发,赋予其新的内涵,竭力打造一草一木、一居一室都可给地方人民带来经济效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美丽乡村。
  多年来,县、镇极力将该村作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的试点村,紧盯“脱贫”目标,从长远来谋划产业基地发展,坚持把基地当做景点建,把乡村当做花园建,使产业变景点,村庄变景区。以乡村游的理念和标准,坚持因户施策、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包扶干部的作用,帮助每个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落实精准增收项目、增收规划。
  经过连续4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八大工程建设,法官庙村面貌大变样,并顺利实现了法官庙村由靓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群众收入逐年大幅度提高,圆满完成了脱贫摘帽的工作目标。2016年9月,在国家旅游局印发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中,法官庙村添列“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同年,该村又被陕西省旅游局命名为陕西省2016年乡村旅游示范村。
  项目带动 荣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项目是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法官庙村的飞速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项目带动”。他们通过项目资金投入和经济带动,不仅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还让这个小山村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村庄。
  近年来,该村为了提高种植条件,在西岭子新修石坎梯田250亩,并于山顶建设1000方的蓄水池,引水灌溉,把西岭子建成了现代农业园,使得西岭子成为法官镇乃至山阳县地标性景点。同时,对村委会周边150亩土地进行整修,并对所有缓坡地进行设计,全部修成石坎梯田,和西岭子相映成趣,形成壮观的梯田景观。对村委会前的300亩水浇田进行整体平整,通过开挖航道、修引水渠、灌溉渠、防洪渠道、产业路、石坎挡墙,建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荷塘。
  同时,在荷塘栽种30多个莲花品种,新修了张家湾、赵家湾两座大桥,改造提升了漫川高速路出口至法官庙村的入村道路,修通并硬化了通组入户路,通过改造达标,和古镇漫川旅游观光线路贯通一体。新修了3500米生态河堤和7座拦砂坝,河道蓄水面积达到50000平方米,河道河水脏乱差情况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拆除河道沿线厕所21个,新建10个垃圾池,配备了720个垃圾桶,80个垃圾箱,铺设污水管道2000米,建成污水处理厂,解决景区周围160多户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排污问题。对景区周围荒山和坡地也进行了绿化治理,高标准实施土地岭荒山造林2000亩;在坡耕地新建大樱桃园300亩、茶园300亩、核桃园500亩,连片栽植油菜500亩。按照“秦岭原乡·美丽乡村”标准和农村居民房屋结构分类制定民居改造方案,统一规范,对土地岭可视范围内所有房屋、院落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特色小吃一条街、传统文化业态群落1处、老街民俗风情体验区。
  配套旅游开发,建成800平方米游客服务中心和2000平方米广场,利用村内丰富水资源优势,建设了茶园小瀑布和月亮湾大瀑布,建成水上茶庄、演艺场。在土地岭山腰建设了土地岭观景平台、风雨廊桥、赵家湾吊桥,对法官老庙文物进行了修复,对新庙进行了改建重修。2016年12月,在建设部公布的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中,法官庙村名列陕西15个示范村庄之中。
  “三干”举措 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实干兴邦。要说法官庙村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群众都说这是市、县、镇各级领导“逼”着大干出来的。
  首先是拉着企业干。在确定发展目标、发展项目后,扶贫攻坚的“四支队伍”认真对本村致富能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摸底排查,主动出击、联系洽谈,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引进的陕西洹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西岭现代有机茶园项目就是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代表。他们积极协调,帮助陕西瑞君实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00亩用于九眼莲栽植。在企业落地后征地拆迁、劳务用工、资金信贷、环境保障等方面,他们积极主动为公司提供便利,确保企业进的来、留得住、能发展。一方面让企业发挥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方面动员村民利用土地、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用地、用工保障,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实现互利双赢。
  其次是帮着社里干。合作社及入社农户在购买种苗、日常管理、生产加工等方面资金欠缺时,镇村积极协调,为他们提供贴息贷款,促进合作社发展壮大。政府及时对社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入社农民素质,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推广“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完善镇村物流服务网络,帮助合作社在核桃、土鸡蛋、蜂蜜、茶叶等农产品销售方面提供帮助。
  学习借鉴贵州“三变”经验,协助村委会将村里的土地、林地、建筑设施、公共设施以及人口量化,折合资金,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盘活闲散资源,把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优雅的民俗传统、丰富的文化遗产、多彩的人文生活融入企业发展,创造效益。
  其三是扶着户里干。包扶部门和镇村党员干部逐一落实结对帮扶责任,使得全村贫困户,户户有人帮。严格落实各级出台的扶贫救助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政策执行不偏不倚。在贫困户发展生产、看病就医、子女上学、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广大干部积极主动协助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工作队为16户贫困户解决了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实际困难,帮助7户办起了农家乐,帮助21户开办了草编、竹编、草鞋加工私家作坊。制作竹编工艺品的杨修安高兴地说,没想到小时候学的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现在倒成了自己老年创业生财的本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017年以来,该村已完成建设投资15.6亿元,把该村建成了集特色产业开发、休闲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享誉商山洛水的农旅特色小镇。而今的法官庙村,春看油菜夏赏荷,秋看菊花冬赏雪,村内小桥流水,阡陌交错,炊烟袅袅,还有“月亮湾瀑布”“梯田观光茶园”“狮子斗狗”“法官古庙”“蟒王洞”等景观;九眼莲、茶叶、蜂蜜、核桃、油菜、水稻等物产丰富,是一处休闲养生怡情的绝佳去处,也是陕南乡村旅游又一张绚丽的名片。
  据悉,全村人均收入已从2015年的人均不到7000元,提高到2017年人均11588元,已有147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摘帽。2017年3月,法官庙村在《中国农村杂志》牵头发起的“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评选活动中,经过层层推荐,专家评议、筛选,法官庙村又跻身“百佳范例”之列,随之招致众多书画摄影专业机构,组团前来写生创作,并将法官庙村作为他们的写生、创作基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