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小金蚕”串联大丝路


5月13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丝路之源幸福安康”2018“鎏金铜蚕”与开放发展论坛在陕西大会堂召开,经济、文化、文物等各界学者建议我省放大陕西文化含量,用“小金蚕”串联大丝路。
论坛现场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强跃介绍,两千多年前,27岁的张骞离开汉都长安,凿空西域,打通了被匈奴阻塞的东西方交通线路,建立起古代东西方贸易大通道“丝绸之路”。经历数千年,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遗留下来稀少的物质遗存向世界证明着那时的繁荣与辉煌。
1984年12月安康石泉县农民谭福泉,在河沙里面淘金发现了一条“鎏金铜蚕”。这条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个腹节,仰首吐丝,体态逼真的铜蚕,后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文物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物质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汉代的“金蚕”就是汉代丝绸的表意,是丝绸之路繁荣贸易的见证。
“鎏金铜蚕”自出土以后,作为长安丝路文物的重要代表,曾两次赴日本参展,引起国外观众瞩目,让古代丝路上的文化瑰宝在当下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结出了新的文化果实。近年,“鎏金铜蚕”还先后多次在各地展出,也均引起了较大反响。
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则表示,文物是历史的最后结论,也是历史的铁证。“鎏金铜蚕”是一个切口,我们要用一种大文化的眼光看待它。我们应该放大陕西的文化含量,把“鎏金铜蚕”变成我们丝绸之路的一个象征。做成文创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鎏金铜蚕”,知道安康、了解陕西。届时,安康和陕西完全有可能把握‘鎏金铜蚕’这个切口,将产业做大做强,让中国软实力走出去。”(张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