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耀州:活力荣耀之州










陕西日报社
“全媒体行动”走进铜川
本报记者 王根平 张晓强 文/图
铜川市耀州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寺踞山阳、山花烂漫、香气四溢的大香山寺,有山草为药香亭试药、圣水煎服、狐堂施治而出名的药王山,有皇家避暑、玄奘译经的玉华宫,有以骨力劲健见长、“颜筋柳骨”美誉之称的柳公权。有写山真骨、自成一家以《溪山行旅图》被世人赞叹不已的范宽。
耀州是西北革命摇篮。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在此点燃了西北革命的烽火,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和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
耀州荣耀贵在发展,如今的耀州区在传承厚重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发生了质的提升,中国好人城故事在全国赞颂,党的惠民政策犹如春雨,滋润万物复苏。
4月26日,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团一行走进耀州区,用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展示耀州荣耀。
移除贫困 农村在好政策中更美丽
采访团第一站来到了耀州区小丘镇的移村,移村是陕西日报社脱贫包扶点。来到移村,记者们犹如回到自己的家里,再次看到移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成就:绿道建设,地窑文化和统筹城乡示范社区,游客服务中心,观光风车,耀旬路沿线连片熏衣草、连翘、丹参,美丽乡村的门楼和特色花海把移村装扮成花的世界。
移村地窑文化是关中特有的文化特色,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因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发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地窑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复垦成耕种土地,遗留下的较少。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为还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原貌、保护地窑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移村改造、加固、还原地窑原貌,在开发改造过程中坚持风格不一、特色突出、保留原样的原则,目前已建成地窑14处。
移村统筹城乡示范社区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的出口点,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经济强村、构建和谐新农村”为目标,现已建成2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710平方米的二层社区服务办公楼,建成72户具有欧洲风情的二层独院居民住宅,并在新村打造农家乐28户。
“三变”改革 群众在受益中得实惠
随后,采访团一行到天宝路街道北街村,对北街村“三变”改革之路进行实地调研采访。
北街村属典型的城中村,借助区位优势,积极盘活集体资产,立足第三产业,围绕城市做文章,先后发展涉及“商贸、建材、家具、饮食服务”等特色市场10余家,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北街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北街村采取两种模式还利于民;坚持三大原则合理设置股权,严把四个程序有序推进改革,保障五大福利实现成果共享。运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成果,树立“社保解忧、为民服务”理念,按照“4保险+1补助”服务模式(失地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学业补助),强势推进村组社会保障工作。
通过“三变”改革保护了农民的现实利益。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使农民应有的资产收益权真正落到了实处。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产权制度改革后,建立了党支部统一领导,政企分开,村委会、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民主决策的新型村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农村致富发展可行之路。
好人之城 演绎铜川人好价值观
采访团一行走进好人村董家河镇王家砭村就该村精神文明建设调研采访。
近年来,村“两委”会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王家砭村按照农村文化“十个一”工程建设要求和陕西省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标准,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活动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该村党委、村委会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等100多项荣誉和称号。涌现出“12·17”助人为乐先进群体,成为中国好人榜唯一上榜的先进集体。
当看到村级综合活动室、中心文化广场、耀瓷文化一条街,王家砭村艺俗楼、村史馆、3D影院、舞蹈排练厅,记者们感叹美丽乡村建设给王家砭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优美的居住环境,既方便了群众生活,也提升了王家砭村整体精神风貌。27日一大早,采访团一行走进红色小镇照金进行调研采访。照金镇坚持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宗旨,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建设,保护了照金原有生态和红色文化。如今的照金已经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商业配套齐全、人居环境适宜、文化旅游发展的优美小镇。
官庄道东 八星励志创新脱贫路
27日下午,调研采访团一行来到官庄镇道东村,道东村是耀州区“八星励志扶贫扶志”的发源地,也是省委宣传部“两联一包”扶贫联系村。道东村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帮扶实践中,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与区镇村干部一起,积极探索设立以“党旗领航奔小康、八星励志促脱贫”为主题的脱贫励志光荣榜,按照“日抽查、月碰头、季评选、年定级”的思路评星定级,推动全村形成了“人人争星、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和“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风气。
贫困户李战文是名退伍军人,第一次评星时落选了。当得知同一村小组、有智力障碍的刘增侠都获得一星的情况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主动向村级互助资金协会贷款1万元发展中华蜂养殖,经过精心照料,首批12箱蜂产出了高品质的蜂蜜。第二次评选时,李战文一举获得“摆脱现状愿望强”和“示范带动成效佳”两颗星。李战文因此获得一星,高兴得逢人便说:“我得的是颗幸运星,只要把蜂养好了,将来日子比蜜还甜哩!”。如今,该做法目前在耀州区的58个贫困村进行了推广。
产业园区 循环经济再造铜川荣耀
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耀州区转型发展的成功范例,产业园区成立于2010年3月,规划面积25.55平方公里,其中北部为循环经济产业园,中部为商务区,南部为仓储物流园。在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以煤电铝及铝的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为铜川市传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做了最好的诠释。
园区产业定位准确,产业链条清晰,围绕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大,建设速度快,已展露出成为铜川市未来最大的经济支撑迹象。2015年3月被列入陕西铜川经济开发区,董家河循环经济园区的最大亮点,就是以铝及铝的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以循环经济为主线,园区所有项目都围绕在这条主线上,相互之间互为关联,即以煤矸石发电,用电炼铝,铝进行深加工,余热发电,废水经处理循环使用,电厂灰渣用作水泥原料等,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和特征。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以铝冶炼和铝深加工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耀州荣耀,还在于其看点之多:红色照金、养生药王山、美丽乡村马咀村、特色产业脱贫的发展模式,都等待着人们分享改革红利下耀州区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