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产业兴旺 农民腰包鼓起来










陕西日报社
全媒体春季陕南行
本报记者 张晓强 文/图
秦岭南麓的洋县华阳古镇,是一个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古镇。由于地处长安通往巴蜀的交通要道上,历史上这里商贾云集,是著名的巴蜀古道驿站。如今,这里已经不见了当时的繁华,但街道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
这里气候变化多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称,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野生种子植物达135科2039种,是有名的“生物资源库”;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0种,被誉为“秦岭四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同时在同一区域栖息繁衍,在国内外罕见。大熊猫在区内分布密集,占秦岭大熊猫总数的三分之一,分布密度和野外偶见率为全国之最。
打造文化名镇 带动产业发展
4月13日,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团走进地处秦岭深处的洋县华阳古镇。在青砖绿瓦的古街上,鳞次栉比的古楼排列整齐,古镇与周边恬静自然的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近年来,该镇依托“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等优势资源,积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带动群众走出产业扶贫之路。
“建设美丽乡村,是洋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依托洋县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景观,在华阳镇积极带动村民发展第三产业,规范古镇建设标准,引领村民脱贫致富。”洋县县委副书记程文杰说。
据华阳景区党工委书记梁长劲介绍,华阳古镇要积极吸收整合流行于陕南地区的传统民俗资源,打造出一个雅俗共赏、互动性强的5A级生态旅游景区。目前,古镇的旅游业发现已经初显锋芒,2017年,景区游客接待量达37万余人,同比增长26.71%,旅游综合收入1.6亿。
乡村变景区 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雨后的华阳景区被山雾环绕,别有一番风味,游人漫步景区,宛如置身在山水画中,美不胜收。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空中自由翱翔的朱鹮,林间潇洒漫步的熊猫,攀缘嬉戏的金丝猴和一群威武雄壮的羚牛。目前,华阳景区已建成集观光旅游、科研观测、种源培育等为一体的四宝观光饲养点。
“这上面是我们的客房,有6个房间,像这个房间就是摆两张床,在节假日的时候,房间都能住满。从没有想过现在会发展的这么好。现在自己也做点小生意,日子越来越红火,很满足。”华阳镇居民张亚忠说。
汉坝村就位于华阳景区周边,村支书张振义自豪地说:“以前村里没有什么支柱产业,务工也赚不了几个钱,村民生活拮据。自2009年成立华阳景区后,周边的经济发展也被带动起来了,许多村民做起了农家乐,旅游业也越来越好,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据了解,目前汉坝村除了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外,村委会还组织村民们积极种植中草药以及食用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因地制宜,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 产业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旅游业提升了华阳镇的经济发展能力,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仅如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中,该镇在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户下产业的同时,着力依托扶贫产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产业,先后发展采莲荷塘50亩、银杏20亩、有机茶园230亩、魔芋32亩、油料牡丹33亩、猕猴桃60亩,建设土蜂养殖场6个、养殖土蜂1400余箱,产业帮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坚定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增加了群众收入。
华阳镇镇长牛宝锋告诉记者,该镇积极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全镇8个村均成立了扶贫互助合作社及扶贫产业合作社,7个村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共吸纳会员674户,其中贫困户206户,吸纳股金694万元。汉坝村在此基础上先行试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动员群众积极入股,通过集体红利增加收入,有力带动了其他各村“三变”改革推进步伐。
据了解,华阳镇2017年共标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2户1190人,当年完成脱贫退出31户97人,新增贫困人口10户17人,现共有在册贫困人口397户1106人。2018年计划脱贫213户800人,实现全镇唯一贫困村汉坝村整村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