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延川:脱贫路上不落一个
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
本报记者 张太东
4月13日,天刚刚放亮,延川县青平川道的人们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二八甲村贫困户贺海荣已经从温室大棚里采摘出4大筐清新的辣椒,分拣整理、装袋,准备赶个早市。
村支部书记贺凤明说,他们村现在山上有苹果,沟道是养殖,川台是大棚,家里加工粉条,整个村子都动了起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政府扶持,产业驱动的结果。
有活干 能挣钱 懒汉也变勤快汉
延川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不断激励、引导群众释放想致富,争创业的干劲和活力,通过产业扶持,让群众动起来,有活干,能挣钱,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才是走出贫穷走向富裕的真正途径。”县扶贫局局长高焕武说。
延川县根据实际,制定了“中西部苹果,东部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的产业发展布局,仅2017年,全县发放产业帮扶资金达4654万元。
以前二八甲村闲人多,无事可干。在扶贫工作中,这些人通过政府扶持,已经发展起山地苹果1160亩,发展林下经济土豆600亩,西瓜500亩,年加工粉条3500公斤,年收入达33万元。
针对该村没有产业的9户贫困户,政府投资建起了42座钢架温室大棚,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分配给贫困户使用,政府又从技术、服务方面积极跟进,发展温室辣椒、小甜瓜、西瓜。
贺海荣一家分得两座温室大棚,自去年10月种下辣椒,今年腊月初十就挣到了第一笔钱,每斤卖到4.5元,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家的辣椒就收入1.5万元。从此,贺海荣一家人围着两座大棚,忙个不停。贺海荣说:“有政府的扶持,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添把薪 手拉手 能人带着弱者干
岔口村67岁的张玉洋因腿有残疾,2015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家养了两头牛,想发展,但苦于没有资金,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
2016年起,他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一头夏洛莱种牛和几头母牛,到目前已发展到25头牛,仅去年一年产牛犊11头,收入6万元。张玉洋老人指着去年3月产下的一头白色牛犊,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人已经到出了8000元,我都不愿意卖。”
不让一个人在脱贫路上落下,这是延川县决策者的坚定决心。干部沉下去,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共同出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帮扶组织形式,异彩纷呈涌现在全县各个扶贫战场上,发展苹果20万亩,红枣20万亩,温室大棚8471座。
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吸收49户贫困户,采取“出租”的形式,将牛分到贫困户手中,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集中养殖和分散养殖相结合的办法,养殖一年后,牛犊归贫困户,老牛归还合作社,既解决了贫困户没钱买牛,又避免了人员浪费。如今,养牛合作社已发展存栏121头,累计出栏86头,收益42万元。
筹资金 大发力 村容村貌靓起来
苏丰村是延川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186户586人,其中贫困户22户。2016年,这里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道路还是崎岖的土路,群众吃水还要到10公里外的稍道河拉水吃。村上有12户人家,因缺少劳力,无钱盖房一直租住着别人家的窑洞。2017年,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新修通村柏油路5公里,新建通自然村道路10公里,硬化了巷道,为每户接上了自来水,12户无房户搬进了政府盖的新家。
今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将该村所有土地进行流转,栽植名优苹果、樱桃,打造沿黄旅游采摘观光园。
开春以来,苏丰村的村民在公司打工,男劳力每天150元,女劳力每天100元,许多走出去的人看到家乡的变化,如今又纷纷回来创业了。
2015年至2017年,全县5569户15970人实现了脱贫。县委书记张永祥说:“脱贫道路永无止境。脱贫,不是终点,要让全县群众达到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目标”。
本报记者 张太东
4月13日,天刚刚放亮,延川县青平川道的人们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二八甲村贫困户贺海荣已经从温室大棚里采摘出4大筐清新的辣椒,分拣整理、装袋,准备赶个早市。
村支部书记贺凤明说,他们村现在山上有苹果,沟道是养殖,川台是大棚,家里加工粉条,整个村子都动了起来。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政府扶持,产业驱动的结果。
有活干 能挣钱 懒汉也变勤快汉
延川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不断激励、引导群众释放想致富,争创业的干劲和活力,通过产业扶持,让群众动起来,有活干,能挣钱,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才是走出贫穷走向富裕的真正途径。”县扶贫局局长高焕武说。
延川县根据实际,制定了“中西部苹果,东部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的产业发展布局,仅2017年,全县发放产业帮扶资金达4654万元。
以前二八甲村闲人多,无事可干。在扶贫工作中,这些人通过政府扶持,已经发展起山地苹果1160亩,发展林下经济土豆600亩,西瓜500亩,年加工粉条3500公斤,年收入达33万元。
针对该村没有产业的9户贫困户,政府投资建起了42座钢架温室大棚,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分配给贫困户使用,政府又从技术、服务方面积极跟进,发展温室辣椒、小甜瓜、西瓜。
贺海荣一家分得两座温室大棚,自去年10月种下辣椒,今年腊月初十就挣到了第一笔钱,每斤卖到4.5元,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家的辣椒就收入1.5万元。从此,贺海荣一家人围着两座大棚,忙个不停。贺海荣说:“有政府的扶持,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添把薪 手拉手 能人带着弱者干
岔口村67岁的张玉洋因腿有残疾,2015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家养了两头牛,想发展,但苦于没有资金,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
2016年起,他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一头夏洛莱种牛和几头母牛,到目前已发展到25头牛,仅去年一年产牛犊11头,收入6万元。张玉洋老人指着去年3月产下的一头白色牛犊,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人已经到出了8000元,我都不愿意卖。”
不让一个人在脱贫路上落下,这是延川县决策者的坚定决心。干部沉下去,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共同出手,“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帮扶组织形式,异彩纷呈涌现在全县各个扶贫战场上,发展苹果20万亩,红枣20万亩,温室大棚8471座。
勤丰养牛专业合作社吸收49户贫困户,采取“出租”的形式,将牛分到贫困户手中,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集中养殖和分散养殖相结合的办法,养殖一年后,牛犊归贫困户,老牛归还合作社,既解决了贫困户没钱买牛,又避免了人员浪费。如今,养牛合作社已发展存栏121头,累计出栏86头,收益42万元。
筹资金 大发力 村容村貌靓起来
苏丰村是延川县有名的贫困村,全村186户586人,其中贫困户22户。2016年,这里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道路还是崎岖的土路,群众吃水还要到10公里外的稍道河拉水吃。村上有12户人家,因缺少劳力,无钱盖房一直租住着别人家的窑洞。2017年,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新修通村柏油路5公里,新建通自然村道路10公里,硬化了巷道,为每户接上了自来水,12户无房户搬进了政府盖的新家。
今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将该村所有土地进行流转,栽植名优苹果、樱桃,打造沿黄旅游采摘观光园。
开春以来,苏丰村的村民在公司打工,男劳力每天150元,女劳力每天100元,许多走出去的人看到家乡的变化,如今又纷纷回来创业了。
2015年至2017年,全县5569户15970人实现了脱贫。县委书记张永祥说:“脱贫道路永无止境。脱贫,不是终点,要让全县群众达到共同富裕,才是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