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张玉洋老汉的致富情怀
本报记者 张太东 刘增璋
3月30日,天刚刚放亮,延川县关庄镇岔口村67岁的张玉洋老人就端上饲料,为两天前刚刚生产的两头母牛拌料,瞅着腿粗个儿高的白色小牛犊,脸上挂着微笑。
2015年,张玉洋因腿残疾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家养了两头牛,想发展,但苦于没有资金,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
2016年起,他利用每年每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2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一头夏洛莱种牛和几头母牛,到目前已发展到25头牛,仅去年一年产牛犊11头,收入6万元。张玉洋老人指着去年3月产下的一头白色牛犊合不拢嘴,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人已经出到八千元,我都不愿意卖。”
致富不忘党的恩,致富不忘众相邻。现如今,张玉洋老人一家脱贫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们。谁家耕地需要耕牛,就牵走,无偿使用;谁家庄稼地需要牛粪,尽管来拉,不要钱。他说,村民把自家地里的玉米秆无偿提供给他做牛饲料,这一点,没有啥。
3月30日,天刚刚放亮,延川县关庄镇岔口村67岁的张玉洋老人就端上饲料,为两天前刚刚生产的两头母牛拌料,瞅着腿粗个儿高的白色小牛犊,脸上挂着微笑。
2015年,张玉洋因腿残疾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家养了两头牛,想发展,但苦于没有资金,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
2016年起,他利用每年每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2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一头夏洛莱种牛和几头母牛,到目前已发展到25头牛,仅去年一年产牛犊11头,收入6万元。张玉洋老人指着去年3月产下的一头白色牛犊合不拢嘴,高兴地告诉记者:“有人已经出到八千元,我都不愿意卖。”
致富不忘党的恩,致富不忘众相邻。现如今,张玉洋老人一家脱贫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们。谁家耕地需要耕牛,就牵走,无偿使用;谁家庄稼地需要牛粪,尽管来拉,不要钱。他说,村民把自家地里的玉米秆无偿提供给他做牛饲料,这一点,没有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