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想起那些童谣
大荔 王锁学
方言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只不过打上了俗的印记,登不上大雅之堂。我出生于1952年,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劳动人民虽然翻身做了主人,但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大字不识几个,特别是农家妇女。因此,他们教自己的孩子咿呀学语,只能是人老几辈流传下来的童谣。
童谣涵盖的范围很广。小时候,我常常双手支着下巴颏,非常认真地听妈妈给我说“花花”,有时连眼也不眨一下:“老鼠闭门,闭住黑人。黑人点灯,点出先生。先生算卦,算出勺把。勺把舀水,舀出老五。老五数钱,数出百元。百元杀猪,杀出他姑。他姑剥米,剥出他女。他女烧茶,烧出他爷。他爷推车子,推出一家子。”刮风下雨时:“风来咧,雨来咧,猴娃担上水来咧。倒到哪儿,倒到瓮里。瓮里有个火蝎子,溅到猴娃眼窝里。猴娃猴娃你甭哭,给你说个花媳妇。花媳妇偷的吃盐里,咕噜咕噜摇船里,一下飘到河南里。”吃饭时:“骑马马,到婆家,吃白馍,卷豆芽。”秋天到了,看到那些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雁群:“雁,雁,摆溜溜,你妈给你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撑死你了我不管。”当我毛手毛脚做错了事时,妈妈就会说:“羞,羞,把脸扣,扣下渠渠种豆豆。”
就这样,在“花花”的氛围中长大的我们,也就喜欢上了说“花花”。当我和玩伴们聚在一起“抓五子”时,也就会边玩边说:“打瓦罐,又抓三。三里行,抓二龙。二龙坐,抓一个。一个飞,够一百……”
谜语式的童谣同样有趣。如:“十亩地,八亩宽,里面坐个女儿官。脚一踏,手一搬,十字莲花都动弹。”一个“官”字,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唧唧复唧唧”的花木兰。织布是非常辛苦的,但童谣里透出的乐观和美感,却让人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问答式的童谣更是别具一格:“你姓啥?我姓郑。一天能钉几杆秤?七个八个不一定。今天为啥不钉秤?因为我生了病。啥病?毛病。啥毛?羊毛。啥羊?山羊。啥山?土山。啥土?黄土。啥黄?硫磺。啥硫?鬼子硫。啥国?美国。啥美?花花媳妇美。啥花?桃花。啥桃?青桃。啥青?骚情。把你掀到茅坑。”这首童谣末尾用一句调侃的话收尾,戛然而止,让人忍俊不禁。
时代的列车驶进了21世纪,伴随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等的咿呀学语声,偶尔还能听到一些我们那个年代的“花花”:“红豆豆,剥米米,我是娘的小女女……”此时此刻,我还是会百感交集,仿佛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愿这类俗文化能给现代启蒙教育以有益的启示,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有一个良好的归宿。
方言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只不过打上了俗的印记,登不上大雅之堂。我出生于1952年,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劳动人民虽然翻身做了主人,但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大字不识几个,特别是农家妇女。因此,他们教自己的孩子咿呀学语,只能是人老几辈流传下来的童谣。
童谣涵盖的范围很广。小时候,我常常双手支着下巴颏,非常认真地听妈妈给我说“花花”,有时连眼也不眨一下:“老鼠闭门,闭住黑人。黑人点灯,点出先生。先生算卦,算出勺把。勺把舀水,舀出老五。老五数钱,数出百元。百元杀猪,杀出他姑。他姑剥米,剥出他女。他女烧茶,烧出他爷。他爷推车子,推出一家子。”刮风下雨时:“风来咧,雨来咧,猴娃担上水来咧。倒到哪儿,倒到瓮里。瓮里有个火蝎子,溅到猴娃眼窝里。猴娃猴娃你甭哭,给你说个花媳妇。花媳妇偷的吃盐里,咕噜咕噜摇船里,一下飘到河南里。”吃饭时:“骑马马,到婆家,吃白馍,卷豆芽。”秋天到了,看到那些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雁群:“雁,雁,摆溜溜,你妈给你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撑死你了我不管。”当我毛手毛脚做错了事时,妈妈就会说:“羞,羞,把脸扣,扣下渠渠种豆豆。”
就这样,在“花花”的氛围中长大的我们,也就喜欢上了说“花花”。当我和玩伴们聚在一起“抓五子”时,也就会边玩边说:“打瓦罐,又抓三。三里行,抓二龙。二龙坐,抓一个。一个飞,够一百……”
谜语式的童谣同样有趣。如:“十亩地,八亩宽,里面坐个女儿官。脚一踏,手一搬,十字莲花都动弹。”一个“官”字,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那“唧唧复唧唧”的花木兰。织布是非常辛苦的,但童谣里透出的乐观和美感,却让人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问答式的童谣更是别具一格:“你姓啥?我姓郑。一天能钉几杆秤?七个八个不一定。今天为啥不钉秤?因为我生了病。啥病?毛病。啥毛?羊毛。啥羊?山羊。啥山?土山。啥土?黄土。啥黄?硫磺。啥硫?鬼子硫。啥国?美国。啥美?花花媳妇美。啥花?桃花。啥桃?青桃。啥青?骚情。把你掀到茅坑。”这首童谣末尾用一句调侃的话收尾,戛然而止,让人忍俊不禁。
时代的列车驶进了21世纪,伴随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等的咿呀学语声,偶尔还能听到一些我们那个年代的“花花”:“红豆豆,剥米米,我是娘的小女女……”此时此刻,我还是会百感交集,仿佛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愿这类俗文化能给现代启蒙教育以有益的启示,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有一个良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