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老闷”不闷了
    帮扶五人组和“老闷”(中)合照。

    通讯员 李鹏智 文/图
    “来,给你发根烟。”1月30日一大早,门房值班的陈少峰就听见这熟悉的声音,乐呵呵的许永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许永辉,白水县雷牙镇许家村人,因为小时候的一场高烧,患上了智力障碍。患了病的许永辉越来越不喜欢和人交流,每天最多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发愣,有时候别人问他好几句,他一句也不回。从此,他便有了另一个称呼“老闷”。
    现在的许永辉变了,变得特别开朗、热心、积极,见了人就热情地打招呼,“老闷”已经成为社区里的名人,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老闷”,1982年被招工到马村南桥社区,因为身体原因,只能干些体力活,被安排在社区卫生清理岗位上。2000年的一天,马村南桥社区行政科科长高润望发现了一桩怪事,职工“老闷”面色发黄,垂头丧气,便叫“老闷”过来了解情况,可他一言不发。高科长立即派人了解情况,这才发现“老闷”前两天发的工资已经分文不剩。原来“老闷”不会算数,同样的一包烟,给人家一百块钱,要是等半天别人不给他找钱,他转身就走。所以,“老闷”的工资花得特别快,经常没钱买饭吃。
    过了一段时间,单位组织人员把一个泵从井里吊上来,正在大家齐心协力往上拉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老闷”晕倒了,脸色发白,头冒虚汗,这可把大家吓了一跳,大家赶忙把“老闷”送回家。事后才知道,“老闷”又没饭吃了。
    经过这两件事情后,高科长详细了解了“老闷”的家庭情况,“老闷”有一儿一女,妻子多年前带着儿子离开,女儿在外打工,无法照顾他。高科长觉得让“老闷”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很快发动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五人帮扶小组”。五个人分别负责记账、管现金、采购、监管、审核,每个月“老闷”的工资支取都有详细的账目记录,每到月初,“老闷”的花费清单都会被公示在社区公示栏上。努力没有白费,血汗没有白流,在大家的帮助下,“老闷”在社区里买了房,还有30万存款。“五人帮扶小组”的成员退休一个补上一个,18年来,大家对“老闷”的照顾从未间断。截至现在,已经换了四届,有的帮扶人已经连续帮扶13年。
    “刚开始的时候,‘老闷’可不是这样。怎么问他都不说话,也不和人交流,然后我们每次跟他一起干活的时候,就主动和他交流,有时候加班时间比较晚,就叫着‘老闷’一起吃饭。他不会做饭,他想吃什么,我们就想办法给他做,现在就连出去坐席,也想着回来给‘老闷’夹个馍,慢慢地跟他交流多了,他也变得开朗起来。”负责给“老闷”采购的刘宝成说。
    “在照看‘老闷’的过程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他的吃饭问题,既得让他吃好,还得帮他攒下钱,后来我们商量每隔一段时间就给他买些肉,改善一下生活。平时大家都特别喜欢和他逗趣,有次他在烤馍,我们几个人就跟他开玩笑说‘老闷把你烤的馍拿来让大家尝尝’,老闷说道‘能行,让我给咱把馍拿过来,家里还有辣子、咸菜,我给大家都准备好’。”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平时我们照顾他就跟照顾孩子一样,而‘老闷’总是能给大家带来欢乐。”陈少峰组长向笔者介绍了照顾“老闷”的点点滴滴。
    “前几天下大雪,等我们来到单位的时候,单位路上、人行道上的雪都已经打扫干净,我们特别奇怪不知道是谁这么勤快,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老闷’见下雪路滑,害怕大家摔倒,一个人早早起来把社区的雪都清扫干净了。”社区主任吴涛说。
    许永辉从以前的“老闷”转变成现在的“不闷”,甚至变得积极、开朗、热情,其中离不开“五人帮扶小组”对他的关心和生活上的照顾。人间自有真情在,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么多年的关心和照顾,才换来了“老闷”的改变。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