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本报记者张新龙创作的长篇小说《第一书记》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每一个故事,都是大写的赞
    与会代表合影。

    本报讯(记者 张永录)1月27日,长篇小说《第一书记》作品研讨会在省委党校举行。专家学者、“第一书记”代表、媒体朋友以及省扶贫办社会扶贫办领导50余人出席研讨会。
    长篇小说《第一书记》是由陕西农村报记者张新龙(笔名郁秋)历时两年多时间,采访了170多位“第一书记”之后,以文学形式反映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生活。该书以工商霸州分局干部章野担任霸源县大峪镇柳树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后,围绕加强柳树坪村级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围绕推动精准扶贫和发展产业,带领柳树坪村群众干部实现致富增收为主线,扎根农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勇气和担当,重整村级党组织建设,聚集各种力量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战略中。故事跌宕起伏,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作者为了完成这部长篇小说,足迹踏遍三秦大地。他与驻村“第一书记”一起走访基层党员干部,了解产业发展等与三农息息相关的事情。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首先对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中的勇气和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专业的角度对长篇小说《第一书记》进行了客观评价;著名作家、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艳茜用三个感动对作者的倾心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作者对路遥精神的传承给予赞赏;陕西省扶贫办社会扶贫办副主任余毅对长篇小说《第一书记》的艺术形式的延伸提出来建议和意见。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作家李印功在评论时表示,作者本身从事新闻工作,将真正的生活文学化,很写实,但应该考虑到小说出版后发行市场的一些细节问题。
    研讨会上,陕西旅游出版社副编审、旅游文化中心主任南先锋说,《第一书记》的出版,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干部的精神鼓励。省妇联派驻宁强县青木川村原“第一书记”王青芳回忆,2017年3月份张新龙从西安前往她所在的村子采访时,光路上乘车倒车便花去11个小时。她希望通过此书的出版,让社会上更多人关注‘第一书记’群体”。西北政法大学派驻临渭区三张镇铁王村的“第一书记”周兵在发言时一度哽咽。周兵说,孩子刚满月就去驻村,感情纠结以及种种矛盾,无法言说,但在过去的一年中,他驻村时间达到255天。蓝田县农技校派驻华胥镇阿氏村原“第一书记”宋方君以亲身的工作经历,以及作者在工作中对“第一书记”的高度关注表示感谢。
    据了解,以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目前在全国尚属首部,因其独具的政治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作品一面世,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