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省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话“三农”
由大到强不是梦
    两会视野
    本报记者 张晓强
    在2018年陕西省“两会”中,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573位政协委员汇聚一堂,他们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陕西在新时代追赶超越建真言、献良策。
    1月26日至27日,参加政协陕西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讨论。各小组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委员激情满怀、踊跃发言,或献良策、或讲体会、或谈发展、或提建议。讨论中,委员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给予了充分评价。大家认为,报告展现了陕西追赶超越的崭新局面,同时也描绘了2018年陕西省新时代发展蓝图,由大到强不再是梦。
    省政协委员田芳珍: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实现精准脱贫助力农业转型升级等亮点,客观准确,内涵丰富,为陕西今后发展解决“三农”事业,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践行追赶超越和5个扎实要求,做好落实。
    省政协委员赵敏娟:要大力提升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乡村振兴、农产品品牌建设应该成为切入点。过去5年,省政协针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形成了建立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理顺监管防控机制、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整合统筹各部门环境治理项目等建议。
    省政协委员张保军: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容忽视。去年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200万吨,按照全省3800万人口来算,人均大约316公斤,粮食实现自给。他认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应该构建以企业为载体的现代生产平台,将先进的管理体系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农业机器人、无人机等科技产品的出现,让粮食生产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节省人力。在施肥这一重要环节上,应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可以在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的同时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省政协委员刘宗平:一个好的田园综合体,可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省政协委员宋阿丽: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17年工作,数据翔实,特别是有关特色小镇建设,PPP项目成效,沿黄公路建成通车对沿途经济的带动发展成效显著,接地气亮点多,听后备受鼓舞。她建议,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投入,以项目带动陕西大发展,让群众能通过项目带动发展实现致富,让特色乡镇等产业通过项目支撑成为陕西发展新的增长极。
    省政协委员周建玲:精准扶贫不仅要有“快刀斩乱麻”的手段,还要有“慢工出细活”的策略。目前,精准扶贫的形式有开发式、项目式、改善基础设施、扩大就业、引进产业、产品指导、技术服务等。大多数可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也要下好“慢功夫”。周建玲建议,精准扶贫要办好贫困地区“夜校”、争取思想脱贫,实施农业技能扶贫、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创业,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根本上杜绝贫困代际传承。
    省政协委员刘勇:推进农村医疗改革工作,是基于我国农民生活基本现状所做出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巩固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切实保证农民病有所医。他建议,在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现实情况,针对异地就医、急病就医采取相应的评定和保障措施,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就医给予补贴,不断优化医疗补偿机制,尽可能缩减经办手续,为农村居民的医疗报销提供“一站式”服务。
    省政协委员马骉: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他认为,修建好农村公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与乡村发展计划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综合确定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与服务水平。
    省政协委员李明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靠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带头人等农业人才。农业人才的批量培养,离不开职业学校、职业教育机构。目前县级职教中心有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人才的基础和潜力。他建议将县域职业教育特别是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相应政策体系,通过统筹安排财力等系列措施,让县级职教中心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基地。
    省政协委员魏旭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困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建议,确保贫困人口参加医疗保险,切实减轻因病致贫群众的负担;不断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精准识别确定医疗扶持对象,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继续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和精准施策,分类救治等。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