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扶贫之光 照亮寒门
    通讯员 王琛 朱明富 本报记者 李冀安
    今年41岁的柯昌全,是白河县仓上镇裴家村四组村民。在被纳为贫困户以前整天四处闲逛,打牌赌博,不务正业。也到山西、山东的矿上采过煤挖过金,都因为吃不了苦受不了罪,挣一点钱就往回跑。身上有几块钱了,往牌场上一坐,不输完不罢休,输完了东求西借,欠下赌债,逼急了就往出跑。
    柯昌全过去住在南沟垭的山上,几个哥哥成家后分开另过,家里穷的揭不开锅,相亲多次均未成功,其中原因都是因为住在山上家里太穷,又有一身的坏毛病。
    8年前,山上那两间土房子也垮了。柯昌全就在裴家老街租了两间房屋住下,又把老母亲和一个失去父亲的侄儿接到一起,算是组成了一个家。在裴家河,虽然名声不好,但孝顺母亲得到大家的认可。
    2009年秋天,他收养的侄儿,上学时摔断了胳膊,借不到钱看病,最后还是兴达公司的李自有拿了2000元给他侄儿做了手术。这件事让他看清了啥叫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饱尝了破罐子破摔被人看不起的滋味,自此之后柯昌全的态度有了初步的改变。
    2011年,天宝农业园区建设启动后,为解决山上农民迁移,在裴家村建新型社区,工地上需要很多劳力。裴家村村支书李加寿和当时的村主任朱明才劝说他,再也不能瞎混了,就在工地上当小工吧。虽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他总算是在靠劳动自食其力了。
    2014年,柯昌全被纳入第一批扶贫之列,镇村干部不厌其烦地上门帮助他找致富的路子,想增收的办法。裴家社区建设中,有一些配套设施需要完善,比如:河堤护栏、引水管道、绿化林地等等,只要有活儿,镇村干部就安排他去做。村主任徐勋军还多次找工地负责人帮他联系,后来他也主动去找事做,而且用心地去做好。渐渐的,他也开始关心起身边一些勤劳致富的典型事例,和乡邻在一起聊的不再是喝酒打牌那些话题,而是怎样才能把日子过好。
    2015年,经过群众评议,柯昌全一家住进了裴家社区安置房,室内炉灶都配置齐全。住进了新房子,也真正开始了他自己的新生活。住在一起的都是清一色的特困户,他们一般都是孤寡病残和有智力障碍的人群,他们中有的不会用液化气,有的不会用热水器,甚至有的出来就进不了屋……还有楼道下面的环境卫生都需要有人清理。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去照顾他们,承担起这份责任。后来,干部们就干脆安排柯昌全当安置户组长,负责这些事情。
    在乡亲们的见证下,柯昌全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村民口中的“懒汉”、“二流子”变成了“勤快人”。村里需要配一名生态护林员,村支书推荐他去做,这样他一年也能拿5000元工资。空闲时除了在附近打些临工,村里哪儿需要,柯昌全就毫不犹豫的到哪儿,比如:防汛防滑、公益活动等,像这样有事可做,柯昌全也觉得日子过得很充实。他要通过双手劳动争取早日脱贫,走向富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