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四箭齐发”抓关键 脱贫攻坚显成效


本报记者 边浩
太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片区县和川陕革命老区县。今年年初,该县确定贫困人口2915户9363人,而这些贫困家庭,大多分散居住在山区,除了自身脱贫基础差,居住条件也是非常艰苦。靠“山”吃山,为了不让一户在致富路上掉队,2017年,太白县通过移民搬迁、危房补助、依托优势强产业,走出了一条脱贫新路子。
扶贫扶到百姓心坎上 喜迁新居人人笑开颜
鹦鸽镇柴胡山村的张玉书今年74岁,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深处,他自己做梦都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搬下山,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过去山林单家独户,在山林中间,出门不是上山就是下山,干活全凭两条腿。”张玉书说到。
两年前,太白县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优先照顾像张玉书这样的贫困户,最后,在政府补贴4万多元和他家自筹一部分资金后,老张终于搬出大山、住上了新房。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搬下山以后,镇上还有干部专门对他家进行包扶,帮助他到离家不远的药王谷风景区摆摊卖小吃。旅游旺季,他一天能挣到上千元。
据了解,截至目前,太白县核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46户3200人、危房改造244户,建设集中安置点10个,其中,6个平房安置点全部建成,4个楼房安置点3个主体已完工、1个正在加紧建设,905户群众喜迁新居,下拨建房补助资金11936.95万元,2017年危改计划120户已全部完工并入住。
构建嵌入式帮扶模式 开创产业脱贫新格局
产业发展跟不上时代要求,是贫困人口致贫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今年,太白县结合县情实际,全力构建嵌入式产业帮扶模式,以现代高效农业为方向,以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等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带、农业园区带、合作组织带、乡村旅游带、农村电商带、产业项目带的“嵌入式扶贫六带模式”,把贫困户镶嵌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链条上,以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带动贫困户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稳定增收。
为了更好地发挥“造血功能”,太白县在产业选择上,突出高端高效,巩固壮大十万亩高山绿色蔬菜,培育全域旅游产业新业态,选育莓类、冰葡萄、中药材等高附加值产业类型,依托项目、园区、新经济组织,把贫困户有限的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融入园区发展、集体经济、市场销售、三产服务等全产业链上,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多种形式增加收入,实现了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双赢发展。年内,全县种植蔬菜10.26万亩,建设高山蔬菜基地1.5万亩,莓类种植1940亩,中药材种植6600亩,发展农家乐218户,新增各类养殖场7个,土蜂养殖5.7万箱,累计下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5255.7万元,产业直补到户483.5万元,完成19个产业扶贫到村项目,贫困户人均受益5613元。
“今年光土地流转就收入了1万多块钱,不光是这些,我在蔬菜园区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有了技术,国家扶持又这么好,我家一定能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咀头镇塘口村一组的贫困户刘有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创优公共服务环境 打开脱贫攻坚新局面
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是太白县群众致贫的重要短板。太白县县委、县政府坚持问题导向,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从创优发展环境入手,以全域景区化为抓手,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补短板、强弱项、创一流,让贫困群众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方便快捷舒心的发展成果。
目前,全县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达到4.95亿元,4万农村人口人均受益1.25万元。村组道路、安全饮水、环境整治三大类257个项目投入1.82亿元,其中185个项目已完工,城乡基础条件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今年一年,全县实施生态农业、生态休闲、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工业等重点项目92个,年度投资达到57.48亿元,其中凤太高速、农村公路进村“最后一公里”、百湖千池万顷水面工程、龙王河水库、石沟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全面铺开,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交通出行难、安全饮水难的问题。
另外,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该县全面兑现扶贫政策,年内共发放教育资助资金1441.269万元,资助在册贫困户家庭学生23122人次,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全县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5281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724人,开发贫困劳动力公益岗位495个,率先完成了贫困劳动力公益专岗安置工作。全县选聘生态护林员330名,保洁员498名,人均年增收3600元,全面落实低保、五保、社会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实现特殊贫困人口硬兜底,兑现各类补助资金3243.54万元,贫困对象人均受益3462.21元,为2194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8787.2万元,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小额信贷获贷率。
建立“5+1”扶贫体系 筑牢医疗保障新防线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太白县2915户贫困户中因病致贫723户2574人,其中患病800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4.8%和8.5%。针对因病致贫率高的问题,该县建立“5+1”健康扶贫体系,在农村新合疗、大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健康扶贫基金“五道防线”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门诊费报销制度、设立100万元门诊医疗救助基金。在补助救助的基础上,太白县委、县政府更是将健康扶贫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目标考核管理体系,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卫计、民政、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经济负担。
咀头镇沪家塬村六组贫困户张文辉,患肺癌,今年先后两次住院总费用达41809.54元,其中新农合报销29974.1元,大病医疗保险报销4328.71元,按照健康扶贫“5+1”防线,贫困户新农合提高10%多报销2997元,民政扶贫医疗救助3731.22元,健康扶贫基金报销1118.1元,共计多报销7846.32元,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4%,个人自付仅2657.41元。
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打造专项扶贫新亮点
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整合使用效率,2017年太白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19亿元,其中产业发展资金6533万元,农村基础设施资金4639万元,其他资金726万元。组建专业帮扶队伍,推行“五天四夜”驻村帮扶(一周内吃住在村、对接到户,把根扎在村组,帮助群众发展增收产业)和“5321”联系帮扶(县级领导每人包抓5户贫困户,正科干部每人包抓3户,副科干部每人包抓2户,其他人员每人包抓1户)的双轨机制,切实筑牢了精准帮扶基层基础。大力实施“暖心行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在44个村开设爱心商店、爱心药店,解决了贫困群众日常之需,贫困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太白县副县长武云表示:2018年,全县将以党的十九大关于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为根本遵循,以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整体质量和水平为落脚点,精心谋划、扎实推进贫困县摘帽工作;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间的有效利益联结机制,持续落实好产业补助扶持政策,打响全国高山蔬菜基地、中国蓝莓之都、中国蜂蜜产业之都、太白药谷产业扶贫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