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知民情解民忧 暖民心帮民富
——合阳县十万篇扶贫日记唱响脱贫攻坚中的“爱心奉献”
    合阳县同家庄镇堡塬社区“第一书记”党伟荣(左二)入户了解情况。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十九大精神在陕西

    通讯员 吉宏伟 本报记者 武德平
    1月6日,记者有幸在合阳县看到了扶贫干部的部分日记及统计数据,达10万篇之多,甚是惊喜,更为之赞叹不已,心中涌出一股暖流。
    “2017年11月12日,卢跃进的妻子王小琴在处女泉景区正式上班,负责打扫卫生,这对他的家庭来说,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一家人喜极而泣。”
    这一幕是在洽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干部马赞的扶贫日记——《他们的明天》中反映的。马赞帮扶的贫困户卢跃进家中有4口人,一双儿女因身体原因不能劳动,一家人的负担全落在了卢跃进一人身上,全家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卢的妻子王小琴能有一份工作。从帮扶的那天起,帮王小琴找工作就成了马赞的头等大事。经过努力,马赞如愿以偿了让卢跃进一家人了了最大的心愿。
    随着合阳县委书记李县平首篇扶贫日记《家长里短唠脱贫》的公开发表,撰写扶贫日记成为广大帮扶干部的自觉行动。从普通帮扶干部到县委、县政府领导干部,人人写日记,个个有心得。
    崔会玲是合阳县城关小学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全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她以一名优秀党员的身份践行承诺,在平凡中诠释着一份责任,在平常中彰显着一份执著。她帮扶的是城关街道办平政村六组贫困户张根安。请看她的日记——
    “又是一个周末,我一大早就匆匆赶往平政村。耿阿姨和儿子张欢正在处理柴胡种子中的杂质,我连忙上前帮忙。我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耿阿姨兴奋地告诉我,今年新合疗免收了每人190元,全家免了950元。外孙王子萱上学享受教育扶贫生活补助的500元钱也早就打到卡上了。最近地里没农活,耿阿姨的老伴在外面打零工,好的时候每天能挣80多元钱,最少也能挣30多元。趁着劳动休息的当儿,我给阿姨的手机上安装了“中国社会扶贫网”,帮她完成注册,填上完整的信息资料,又教她学会登录。阿姨学得很快,也很开心。我又和他们聊到了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农村扶贫政策的相关论述,她听了,满怀信心地说,现在的政策真好,扶贫措施也灵活多样,看来好日子离我们不远了!”
    合阳县中医院爱心护士王娟的扶贫日记则是这样写的:“脱贫攻坚需要齐心协力,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去的护士,我当全力以赴。健康才是战胜贫穷的资本,我是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对健康扶贫这件事,我责无旁贷。在我包联的六户贫困户家庭中,孤寡老人李菊花的情况很特殊,她老人家今年84岁,是黑池镇彭城村二组村民,老伴去世多年,现一人在家居住,患有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仅有一养女也常年在外,极少回家,在县城的外甥偶尔看望。
  我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便经常与老人以及她的外甥加强沟通,并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时常去陪伴老人。我深知,陪伴也是一味良药,久而久之,我便觉得,我就是老人的亲人了。”
  迄今为止,合阳县10万余篇扶贫日记凝聚着帮扶干部对贫困户的拳拳真情、无微关怀和帮扶工作的点点滴滴,折射出了合阳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工作作风,唱响并诠释了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
  民情了然于心,帮扶有的放矢。每个贫困户的首篇扶贫日记,都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存在困难、帮扶措施交代得清清楚楚,分析得明明白白,安排得妥妥当当。从合阳帮扶干部的扶贫日记来看,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充分尊重贫困户,真正关心贫困户,与贫困群众进行深细致地交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灵,取得他们的信任和认可,成为他们的亲人和知己。
  去年10月初,一篇题为《甘做贫困户卖油郎》的扶贫日记在合阳县成为美谈。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莉莉在扶贫日入户中,发现贫困户刘玉凤因家中新榨的优质菜油卖不出去而发愁。张部长当即就编了一条微信,发在朋友圈,引起了网友纷纷转发。菜油受到热捧,当晚贫困户100余斤菜油以10元/斤的价格售卖一空。 
  类似这样帮助贫困户出售农副产品、提供技术服务、协调残疾人用品、帮助落实扶贫政策等,在合阳屡见不鲜,也成为扶贫日记中的主要内容。
  在扶贫日记中,我们还发现,合阳的帮扶干部,不再将送钱送物当成主要的帮扶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帮助贫困户创业、就业,取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如:光伏扶贫、“三变”改革、专业合作社、“支部+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正成为主要帮扶手段。日记中还凸显出这样的大量信息:依靠产业帮扶使其“主动造血”,产生“内生动力”摆脱贫困,真真正正让群众实现致富奔小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