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贫困户看病几乎不掏钱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宁强县把最好的卫生资源下放到最底层,建立县域医疗共同体,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贫困户几乎不掏钱,享受到最好的医疗资源。金秋时节,本报记者赴宁强就此展开了调查。
从2013年起,宁强县开始探索医疗机构县镇联合共建之路,将县上的3家公立医院,即宁强县天津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与乡镇11家卫生院同建医共体。也就是从2013年开始,青木川镇卫生院先行先试,与县天津医院“绑定”,打造县镇医院人员、财务、资产、业务医疗共同体,对外的名称也被正式改为宁强县天津医院青木川分院。4年时间,探索出医院、患者和社会三方都满意的医改新模式。
宁强县青木川镇卫生院占地5.5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现有职工16人。长期以来,承担着当地8000多名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还辐射周边2万多群众以及青木川旅游景区年均300万流动人口的急诊救治任务。
按照制度设计,宁强县建立县域医疗共同体,目标是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推动县级医院医生、医技和病员三个“下沉”。截至目前,3家县级公立医院累计下派专家医生156人次,现场培训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50期1000余人次,上派学习培训72人次。
天津医院副院长、儿科副主任医师徐明帮,天津医院副院长、内科副主任医师谷欣荣等高职称医生,经常到分院轮流坐诊,并具体指导医共体改革,还帮助分院临床医生刘树成、廖琴、屠姝雯等快速成长,培养群众身边的好医生。
“从2013年托管以来,天津医院每期派驻4名医护人员,每期驻镇时间2个月,一茬接一茬,从未间断,已累计有168人次先后到青木川分院开展工作。”宁强县天津医院院长张汉沛告诉记者,派驻的医疗专家,不但带去了新技术,管理新理念,更重要的是给当地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好医生。
记者走进青木川分院,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前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新开设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急诊科等7个临床科室,还拥有DR数字摄影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多台医疗设备,安装有电子系统管理平台。
在医院,记者巧遇到正在办理出院结算手续的吴某某,他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冠心病,住院费用3009.53元,按政策,报销比例95%,报销了2859.05元,剩余的150.47元,还可通过医疗救助、民政救助等程序再报销,在乡镇医院住院,贫困户看病几乎不掏钱。
青木川镇东坝村王某某患有脑干梗塞被天津医院确诊,康复期间,再回到分院康复治疗。这对于病人来说,享受的是县级医院诊疗水平,但是报销的比例更高,个人承担的费用更少,还减少了旅途车费和家人陪护的额外开销。医共体建设以来,分院与县天津医院建立起双向转转诊机制,实行转诊患者优先诊疗、住院,先诊疗后结算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仅2016年以来,由分院上转到县天津医院治疗的有41人次,由县天津医院转回青木川分院康复治疗的有32人次。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自从县天津医院的医生下派到分院以来,他们就近享受到专家看病的待遇。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放心看病住院,再不用来回折腾了。
青木川分院执行院长张鹏告诉记者,通过医共体建设,2016年分院门诊量达到2.9万人次,业务收入实现130万元,住院病人200人次,分别比托管前增长480%和270%。今年业务收入有望突破200万元,各项数据指标已经达到甲级卫生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