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第一书记”黄锦元——
献管用之策 做务实之事
    黄锦元(左)观察农户家的中蜂养殖情况。

    李丽 刘杨阳 本报记者 王宏海 文/图
    提起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第一书记”黄锦元,不光是马蹄掌村的村民和村干部会竖起大拇指,其他村的干部群众们也是连连称赞。那么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群众说,他是贴心人
    “黄书记这人没架子,啥时候都乐呵呵的,我有事就愿意找他帮忙。”“小黄这人实在,我们都很喜欢他。”因为对待村民永远都是笑意满满,耐心周到,所以每每提起他,村上的男女老少都是绝对的正面评价。
    前段时间,在入户走访时,黄锦元发现五保户周奎荣的房子急需加固,他一刻也没耽搁,和村支书一商量就赶紧买了材料叫上几个年轻党员赶到周奎荣家,敲敲打打用了一天时间就修好了。五保户常风信家的水表坏了,水费飞涨,老人觉得委屈,他就自掏腰包为其修好水表,并补齐水费。张文兴家的蜂群因为管理不善不产蜜了,他就天天去做技术指导,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
    虽然,周奎荣做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大事,但他用自己点点滴滴的真心换来了群众的亲近和认可。
    同事说,他是好战友
    随着基层党建越来越趋于标准化、规范化,基层党务工作者肩上的担子也是越来越重。为了让党员们更好的掌握各类理论知识,他一个个挨着给农村党员安装微信应用并手把手地教大家使用,党员小书包的学习更是上心的不得了,谁需要帮着下载更新、谁需要及时提醒学习他都记得一清二楚。
    有几个年龄较大的党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他就在阴雨天上门给他们一字一句地读,尤其是关于脱贫攻坚的各级文件更是一段一段的分析解读,希望能把上级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党员耳中。前段时间,为了做好精准扶贫数据清洗,黄锦元和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们没日没夜地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研摸底、数据信息采集、开会讨论研究,三个月里他从未请过一天假,从未有过一次退缩,分配给他的工作他总能快速高标准地完成。
    不仅如此,队友刘东林的手在订牌子的时候砸伤了,黄锦元又毫不犹豫地将他手里的工作全部接了过来,加班加点地帮着完成。为了迎接全市的党建观摩现场会,把各类档案资料做好收集归档,他更是独自熬了无数个夜晚不断进行整理完善。
    家人说,他是工作狂
    自从当了马蹄掌村的“第一书记”,他每个月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更多的时候是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子来村里看他。“这个周末休息吗?”“不知道,再说吧。”这短短几个字,已经成了他和妻子之间习以为常的对话。
    以前对儿子学习关注最多,现在连儿子的学习也少有时间过问;以前对妻子嘘寒问暖,现在有时候三四天忙得顾不上给妻子打个电话。黑了,瘦了,病了,他都依然坚守在这个小山村,用一盘西红柿炒鸡蛋调剂单调的生活,用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抚慰对家庭的愧疚之心。
    游人说,他是活雷锋
    “景区服务好不好,不仅代表咱马蹄掌村和乡上的形象,还代表咱黄龙人的整体面貌,所以一定得用心。”正是因为时刻抱着这样的态度,黄锦元带着村上的党员志愿者们坚守在景区服务驿站,递上一杯热水、规划一次路线、提供一张便民号码卡,用一次次贴心周到的服务为过往游客送上一份份温馨的小感动。
    游客张某的皮卡车没油了,一听说附近没有加油站急得团团转。他一边劝张某不要着急,一边到处联系寻找柴油,最后总算是在村民家的农用机械里给抽出半桶油来,帮游客解决了旅途之困。
    最近见到黄锦元,他最爱念叨的就是:“群众要彻底脱贫,就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在养殖肉驴是个好项目,既能带动群众增收,又可以解决群众秸秆浪费问题。”同时,他还积极联系渭南等地客商,想利用马蹄掌村的自然优势,通过发展反季节蔬菜,推动产业转型。
    看着他永远积极乐观、风风火火的样子,我们坚信,在服务群众、带领大家致富的这条道路上他一定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来。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