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古稀老人不忘初心
赶着羊群奔富路
  通讯员 王琛 本报记者 李冀安
    “前几年家里穷得可怜,妻子跟着我过苦日子,后来在村组干部和农行帮扶干部的鼓励指导下,我养了几十只山羊,现在每年收入能超过20000元,生活条件相比之前真是好太多了!”白河县双丰镇五星村一组贫困户刘道成高兴地说。
    今年71岁的刘道成老人,全家共3口人,妻子潘远芳年迈,且患有糖尿病,每年都要花去药费几千余元,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因收入微薄也很少回家,只是偶尔象征性地寄些钱补给家用。2014年经村两委多方考虑,通过群众评选,他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初,村组干部和帮扶干部主动找到他,鉴于他有养羊的意愿,帮他制定了发展养羊产业的脱贫计划。他也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帽子。说干就干,于是就加固了羊圈,精心呵护着他原有的8只陕南白山羊,每天早早地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直到天黑才回家。一年下来,8只种羊产下20多只小羊,他的羊圈也不断扩大,当年卖了7、8只,获利10000多元。
    2015年,信心十足的他决定要更加用心地发展他的养殖产业,对待他那20多只山羊像宝贝一样,他起得比以前更早了,放羊也比以前更用心了。镇上组织的养羊技术培训班,还专门通知他参加,让他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加上自己善于琢磨和研究,慢慢也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养殖技术,羊圈里的羊也越来越多。
    正当他的养殖事业蒸蒸日上时,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2015年夏天他家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倒塌了,他又不想放弃自己刚起步的养殖事业,无能为力时,村两委出面,帮他租了房子,并给他申请办理了安置房,确保他能继续发展下去。好景不长,年底山羊出栏时,遭遇了几年来的最低价,让他少赚了不少钱。在他信心低迷时,村组干部和帮扶干部及时找到了他,帮他分析市场,鼓励他树立发展产业的决心,在大家再三的分析、劝阻下,他终于重拾了信心,决定继续养殖陕南白山羊。
    2016年,他的养殖规模扩大达到了50多只,通过公示评比,他也顺利搬进了新建的安置房居住,并拿到了4000元的奖补奖金。为了帮助同村的人一起脱贫,他决定把自己养殖的部分山羊送给有养殖意向的贫困户养殖,等来年羊卖了再给他本钱,他还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自己总结的养殖技术。2016年底,双丰镇五星村顺利通过省评估验收,实现了全村脱贫。
    每当提起刘道成这个人时,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贫困户中树起一面脱贫致富带头旗,是五星村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