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白果树:靠山吃山趟富路
    当地群众正在地里除草。

  本报记者在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活动中
    一路走 一路感动 一路写 一路收获21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贫困率高达92%,这对于宁强县二郎坝镇白果树村来说,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最大考验。然而,通过记者几天的调查走访,当地人靠山吃山,瞄准中药材种植这一致富产业,不仅给老百姓带来自信,而且经济效益逐渐显现。
    白果树,是宁强县二郎坝镇典型贫困村庄,山大沟深,耕地2040亩,林地21260亩,全村208户564人,贫困户占到156户51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2%。贫困率高,这在全省来说较为罕见。
    该村林地大,缓坡地型多,是华细辛等中药材的适生区域,面对优良的生态资源,当地干部开动脑筋,决定从发展林下经济着手,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2016年6月,宁强远鸿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驻白果树村,规模化种植华细辛等药材被提上日程。
    据了解,该公司目前流转土地3000多亩,以种植华细辛950亩为主,辅以银杏、海螺七、猪苓、天麻、黄金叶等中药材配套,因地制宜,引导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已经有18户种植华细辛126亩,其他药材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农户的收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的收入,农户林地流转每亩20元;二是务工收入。公司雇佣的管理人员,每月工资2000元以上,从事挖地、栽植、拔草等临时用工,每天收入70元至100元不等,而且所有用工都倾向安置贫困户。
    因为这里地处高寒山区,全年仅有半年时间能够干活。贫困户杜永斌家里5口人,3个劳动力长期在公司务工,年收入2万元以上。贫困户张远贵家里3口人,本人在公司上班,每个月有固定收入2000元,手有残疾的妻子被安置在公司打些零工,也有些收入,而且家里种的庄稼还不耽误。目前,公司用工480人,工资性支出40多万元,惠及33户52个贫困人口。
    公司总经理王琦告诉记者,种植华细辛,三至四年采挖,五年换地倒茬,每亩的成本在1.1万元,按照当前市场价格预算,每亩毛收入2.4万元,利润在1.3万元左右。
    二郎坝镇为推进脱贫攻坚步伐,加快产业迅速发展,筹资25万元,打通通往林区的大路沟道路。6月14日下午,记者随同镇党委书记燕斌来到大路沟,这段弯弯曲曲5公里长的山路,路面虽然没有硬化,但却宽阔平整。
    走到半路上,我们刚好碰到贫困户张远能。“我家3口人,我在公司当管理,年收入3万元,媳妇打临工年收入大概1.3万元。”张远能告诉记者,政府下大力气开山修路,公司又投入巨资发展产业,只想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如果自己不努力了,既对不起政府,也对不起投资人。燕斌说:“张远能思想觉悟高,连续多年是镇人大代表,他热衷于公益,提过不少产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白果树村的致富产业,就像脚下这条路,越走越宽阔。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