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家是留住乡音的“摇篮”
本报记者 张忠德
如今,你是不是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城市和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跟爷爷奶奶交流都用上了普通话。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作为乡土文化重要载体的方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护方言、留住乡愁?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专家学者的深思呼吁。
不可否认,方言是人类最早交流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不同的母语,是草根文化的发源地,是先辈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当下,方言作为乡音,依然是承载乡愁与乡土记忆最重要的载体,今天我们保护和发掘方言,就是为了保护我们最为珍视的文化传统,就是为了留住我们文化的根基。那么,如何留住乡音,保护方言呢?代际传递很重要,而家则是留住乡音、传承方言最好的“摇篮”。
唐朝诗人贺知章有一首饱含浓厚乡情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读来让人感慨万千,思乡心切。如果诗人“少小”时没有学会方言乡音,那“老大回”时肯定就少了一份同乡人的亲切和认可。一个人从喃喃学语开始,父母和长辈们的方言是孩童模声的基点,可以说,家庭的语言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语言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说方言的环境逐渐在年青一代甚或下一辈有断层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幼童跟爷爷奶奶交流都用普通话,其实这恰恰是当今家庭淡化教孩子方言的意识所致,如此很容易让这些孩子出了门后对“老家”没什么概念。虽然,目前我们已从国家层面提出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精神,也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但对于方言的保护而言,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保护和传承方言也要从小抓起。每个家庭都是方言教育的阵地,每个家长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孩子从小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同时教其方言和普通话,在家说方言,出门说普通话,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的根大多都在农村,要常带孩子回家看看,感受乡音方言,培养孩子对家庭、故土、民族、国家的渐次认同,让乡音从小就寄托着他们的乡土情怀、家国情怀,然后代代相传。
如今,你是不是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城市和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跟爷爷奶奶交流都用上了普通话。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普通话的普及,作为乡土文化重要载体的方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护方言、留住乡愁?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专家学者的深思呼吁。
不可否认,方言是人类最早交流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不同的母语,是草根文化的发源地,是先辈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当下,方言作为乡音,依然是承载乡愁与乡土记忆最重要的载体,今天我们保护和发掘方言,就是为了保护我们最为珍视的文化传统,就是为了留住我们文化的根基。那么,如何留住乡音,保护方言呢?代际传递很重要,而家则是留住乡音、传承方言最好的“摇篮”。
唐朝诗人贺知章有一首饱含浓厚乡情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读来让人感慨万千,思乡心切。如果诗人“少小”时没有学会方言乡音,那“老大回”时肯定就少了一份同乡人的亲切和认可。一个人从喃喃学语开始,父母和长辈们的方言是孩童模声的基点,可以说,家庭的语言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语言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说方言的环境逐渐在年青一代甚或下一辈有断层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幼童跟爷爷奶奶交流都用普通话,其实这恰恰是当今家庭淡化教孩子方言的意识所致,如此很容易让这些孩子出了门后对“老家”没什么概念。虽然,目前我们已从国家层面提出了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精神,也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但对于方言的保护而言,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保护和传承方言也要从小抓起。每个家庭都是方言教育的阵地,每个家长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孩子从小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同时教其方言和普通话,在家说方言,出门说普通话,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的根大多都在农村,要常带孩子回家看看,感受乡音方言,培养孩子对家庭、故土、民族、国家的渐次认同,让乡音从小就寄托着他们的乡土情怀、家国情怀,然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