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春节,有暖阳和社火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 杨欣茹 /文
“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盼望着,盼来了年味,也盼来了年戏。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凤县,那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独特的年戏,春节也更为热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春节到了,凤县那浓浓的年味便随着数九的寒风,缓缓飘荡开来。
家家户户便忙吃喝、韵年味。乡邻之间都要互相帮忙:蒸馒头,炸油饼,炸油糕、摊花饼,炒瓜籽……可谓家家飘香,户户欢腾。街道变成了拥堵的集市,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气洋洋的笑容,上街采购过年要用的物品。在这边你可以看到人们在和卖鱼的商贩讨价还价,在那边你可以看到小孩子哭闹着要大人买花花绿绿的糖果。这时的喧闹已经不让人再觉得烦恼,而是让人有一种“年味”。
经过一个腊月的忙碌,大年便盛装登场了。年三十这天,女人们天不亮就起床开始蒸“米饭”,熬粉汤,故乡称之为“翻身捞饭”,捞饭要做的多且不能吃光,寓意为年年有余。饭罢家家户户便准备纸钱、上坟祭祖,熬制浆糊、张帖对联。把祖先的恩德牢记心上,把“五谷丰登、牛羊满圈,福星高照、喜气盈门”的祈愿诉于上苍。
从年三十晚上开始,家家户户都要挂上红彤彤的灯笼,一直到正月十五。华灯初上之后,爷爷奶奶便开始给孩子们分发糖果、点心,远方的游子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与家人在大年三十这晚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与家人们谈论着一些趣事。饭后,一家人欢欢乐乐的打开电视机,观看中央一台热闹的春节晚会。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都点燃了新年的鞭炮,噼里啪啦,整个小镇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所有人都许下自己新年的愿望与对家人朋友的祝福。
大年初一这一天,大人们早早叫起还在睡梦中的孩子,给他们穿新衣戴新帽,备上礼品,一起去串亲戚拜年。这可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拜过年后,大人们都会给孩子压岁钱,孩子们总是开心的收起他们的压岁钱,心里计划着等商店开门了买些什么东西好。大人们也相互问候,道上新年的祝愿问候。
从一元复始的正月初一到龙抬头的二月初二,故乡的年味如乡下一日三餐的袅袅炊烟,伴随着扭秧歌、舞龙灯,伴随着浓语一席、美酒三杯,伴随着犬吠鸡鸣,羊欢马叫,伴随着满面春风、笑语欢歌,眷恋在故乡的朗朗天空……故乡浓郁的年味是亲情的温馨,是乡情的孕育,是乡趣的集成,是民风的升华。故乡就是在这种天然纯朴、充满激情、生生不息的年味中,从苍老的过去走到青春的今天,从激昂的现在走向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