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用“精准化”生产推进“品牌农业”建设


本报讯(记者 吴武刚)“今天是晴天,难得的大晴天。早晨8:30,赵师和马师照常来升棉被。起初棚内温度是9℃,上午10:00时棚内温度上升到25℃,中午12:00时棚内温度上升到33℃,开始拉风口,放风,下午14:00时棚内温度上升到38℃,下午16:00时放棉被,放棉被时棚内温度下降到28℃……”这是大荔县绿苑红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亚武农历丁酉年正月初七的一段生产日记,也是他对冬枣生产推行精准生产记录的第34天,耕作第13天的记录。
丁亚武说,去年由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公布的“2016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陕西大荔冬枣的品牌价值名列17位,品牌价值高达35.75亿。我就是要用这种更精准的生产方式,把“真社缘”牌有机冬枣生产环节一一记录下来,并把它公布在“国家级有机富硒冬枣群”和我的朋友圈里,让消费者看着明白,吃着放心,也为大荔冬枣的品牌化建设鼓劲加油。
说话间,记者打开了“国家级有机富硒冬枣群”,在群公告里看见:“真社缘”牌有机冬枣生产的指导专家是陕西师大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有林,群宗旨是“为了让大家更多了解有机富硒冬枣的生产过程,为了让大家充分的融入有机富硒冬枣的生产过程”。丁亚武的朋友圈里的确公布了一些列叫做“日精进”的冬枣生产日记,其中1月21日的记录为:今天陕西师大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有林来示范园指导工作,关于萌芽后如何留芽,如何进行温度管理,如何进行植保管理一一给王平安进行指导”,有图有真相,使人一目了然。
大荔枣农丁亚武“对标一流,自觉担当,用实际行动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种做法值得点赞!
早在2006年,农业部就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201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文件,10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的品牌化建设得到了持续的推进与发展,果品行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在“互联网+”的助力之下,生鲜果品的品牌化更是风生水起,更多以产地消费为主的特色果品走向了全国消费市场,并与国外进口果品品牌进行竞争,“洛川苹果”“白水苹果”“大荔冬枣”“周至猕猴桃”“眉县猕猴桃”“蒲城酥梨”“铜川苹果”“城固柑桔”等品牌就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我们真心希望这些品牌里再多些陕西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