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石泉留守老人年糖一做就是20年
空巢老人何如燕 徒望除夕盼子归
    做好的年糖。

    小外孙已经迫不及待地吃上了刚刚做好的芝麻糖。
    快出锅了。
    小外孙认真的看着。
    老两口的关怀。
    筛选食材。
    本报通讯员 马祥伟 孟少猛 记者 李冀安 文/图
    香甜松脆的年糖,承载着浓浓的家乡年味,是许许多多石泉人的童年记忆。特别对于石泉县曾溪镇瓦窑村邓康贵、尤发秀两位留守老人来讲,年糖不仅传递了他们对传统美食的深厚情愫,更表达出他们对远方子女深深的思念。
    邓康贵、尤发秀两位老人制作陕南传统芝麻花生糖,至今已有20个年头。每到腊月,老两口都会精心制作,等待远方儿女回家团聚、一起品尝。
    农历腊月十五这天,邓康贵早早地从集市买来苕糖,老伴尤发秀则割下自家酿产的蜂蜜。准备好糖料后,老两口将刚刚采收不久的芝麻、花生、核桃作为主料,精心筛选、去皮,然后入锅翻炒。
    今年75岁的邓康贵,平日寡言少语,当问起他与糖的故事,老人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和老伴1967年结婚以后,就慢慢开始做糖了,那时候生活艰苦,农村家的孩子没得吃,更别说糖了,还没到腊月孩子都会缠着我们给他们做糖吃,虽说条件艰苦,但是孩子们围绕在我和妻子身边热热闹闹的情景让人感觉踏实、暖和、幸福。”
    两位老人膝下育有两女一子,均长年在外务工,特别是大女儿邓少英已经11年没有回过家了。“大女儿出嫁后和丈夫一直不和,在一次家暴后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翻炒结束后,邓老汉一边休息一边动情地回忆起女儿来,“她小时候嘴馋,经常趁着家里人出门时,悄悄溜进房间、拉开橱柜,摸出装有糖的铁皮盒,‘偷’两块叼在嘴里就跑了……在她离家之后的这些年,我和老伴每年腊月都早早地把糖做好,期待她哪天能回家和我们一起过个年,就像她小时候依偎在我们身边一样……”
    冬日里的汉江沿岸,寒风格外刺骨。老两口相互搀扶站在村口的大道上翘首期盼远方子女早日归来。半个月多前,老两口将自家辛苦圈养的大肥猪宰杀,尤发秀在给子女烘腊肉时不慎从楼梯摔下,导致胸腔挫裂伤至今未愈,咳嗽、弯腰、操劳家务都会产生剧烈疼痛,然而除了邓康贵老人颤抖颠簸的搀扶和外孙小波调皮地缠绕外,再无人陪伴。老两口对远方儿女的日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时常在深夜泪湿衣襟。然而,步履蹒跚的风烛残年和繁忙的田间劳作使他们只能孤零零地依偎在火炉边,看着火苗痴痴发呆。
    短暂休息后,邓康贵加足灶洞火势,待铁锅温度适中时将蜂蜜和苕糖混合倒进锅中慢慢熬制,温火加热大约45分钟后,两种糖分巧妙融合,糖稀随着温度冒出气泡,尤发秀在灶前加着柴火,而邓老汉则娴熟地搅动着锅里的糖稀。老两口互相照顾,你给我揉肩、我给你喂水,约莫1小时后糖稀熬制成功,此时整个厨房里早已被一股淡雅的清香充斥得满满当当,让人既垂涎欲滴,又感觉幸福温暖。
    接下来,邓康贵将炒熟的芝麻、花生、核桃依次倒进锅中,用力翻搅均匀,使糖稀将它们紧紧包裹,充分融合。看似简单的翻搅动作实则费力伤身,此时邓康贵老人已是大汗淋漓。待主料和糖稀充分融合尚未凝固前,邓老汉在老伴的帮助下,忍住高温灼痛一鼓作气将十几斤重的糖料放在案板上揉捏、按压、平整。香气四溢的芝麻糖,金灿灿地摆放在竹筐之中,好似一块块金砖,预示着来年农事的风调雨顺和子女的荣华富贵。
    此时,早已垂涎欲滴的外孙小波,已经迫不及待将刚刚切好的芝麻糖塞到嘴里品尝起来,美滋滋,乐滋滋。
    站在两位老人的农家小院,看着村庄里升起的袅袅炊烟,已到黄昏时分,两位留守老人相依相偎,等待远方子女归来的场景不禁让人为之心酸、感动:“老燕伴着雏燕飞,迁南徙北影相随。空巢人老何如燕,徒望除夕盼子归。”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