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贫困户老陈养鱼脱贫记
本报记者 邵林喜 通讯员 汪可平 陈忠武
春节临近,紫阳县界岭镇金狮村村民陈纪云和妻子在家忙着熏制腊肉。对老陈一家来说,2016年是个丰收年,养鱼收入超过6位数,还在村集中安置点建起了一栋小洋楼,脱贫又搬新居,老陈夫妇心情倍儿爽。
金狮村是紫阳县最偏僻的村子之一,距离县城100余公里,与重庆市城口县仅一岭相隔。因为山大人稀,土壤贫瘠,老百姓收入低,该村一直是紫阳县有名的贫困村。“年成好,能混个温饱,遇到自然灾害,一家人口粮都成问题。”年过半百的老陈说。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老陈一家日子过得很艰难,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坯房下雨就漏,房子角角落落都早已有了窟窿。改变家庭面貌,过上富裕生活,成为老陈一家最大的渴望。
2014年,在精准扶贫政策春风的吹拂下,老陈一家成为紫阳县公安局的重点扶贫包抓对象。针对老陈一家的实际情况,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动员其发展特色产业。得知老陈想发展渔业养殖,第一书记杜少兵立即上网查询渔业养殖信息,并带领他到宁陕、柞水等地考察冷水鱼养殖技术。
“取经”回来后,老陈发展渔业养殖的梦想开始付诸实施。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和鼓励下,老陈东拼西凑产业资金近10万元,建成标准化鱼池200余平方米。“借来了锅又缺米”,鱼塘建好了,没钱买鱼苗又成了新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迅速联系金融单位,为老陈落实了5万元贴息贷款。
2015年初,老陈开始全面投入金鳟鱼养殖,当年养殖1000尾。夫妻俩吃住在鱼塘,以鱼塘为家,费劲了心血和汗水,像呵护孩子一样不离不弃。由于金樽鱼肉质好,营养丰富,口感细腻。刚一投放市场,就被慕名而来的外地客户一抢而空。
2016年,尝到甜头的老陈夫妇将养殖规模扩大到6000余尾,并通过外出学习考察进一步优化养殖技术。大投入换来大收入,当年养殖增收10万余元。老陈也因此成了该村的致富带头人。因为发展产业上的突出表现,老陈还获得了帮扶部门县公安局给予的产业扶持奖励1万元。
有了产业支撑,老陈开始着手改变住房问题。去年夏天,老陈在村集中安置点新建4间两层砖混结构小洋楼1栋。并获得了搬迁补贴5万元。如今,老陈一家告别土坯房,迁入小洋楼。杀年猪,熏腊肉,翘首期盼春节的来临。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带动大家致富才是富。新的一年,脱了贫的老陈计划成立渔业养殖合作社,把更多的村民吸收进来,共同发展渔业养殖,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春节临近,紫阳县界岭镇金狮村村民陈纪云和妻子在家忙着熏制腊肉。对老陈一家来说,2016年是个丰收年,养鱼收入超过6位数,还在村集中安置点建起了一栋小洋楼,脱贫又搬新居,老陈夫妇心情倍儿爽。
金狮村是紫阳县最偏僻的村子之一,距离县城100余公里,与重庆市城口县仅一岭相隔。因为山大人稀,土壤贫瘠,老百姓收入低,该村一直是紫阳县有名的贫困村。“年成好,能混个温饱,遇到自然灾害,一家人口粮都成问题。”年过半百的老陈说。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老陈一家日子过得很艰难,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坯房下雨就漏,房子角角落落都早已有了窟窿。改变家庭面貌,过上富裕生活,成为老陈一家最大的渴望。
2014年,在精准扶贫政策春风的吹拂下,老陈一家成为紫阳县公安局的重点扶贫包抓对象。针对老陈一家的实际情况,驻村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动员其发展特色产业。得知老陈想发展渔业养殖,第一书记杜少兵立即上网查询渔业养殖信息,并带领他到宁陕、柞水等地考察冷水鱼养殖技术。
“取经”回来后,老陈发展渔业养殖的梦想开始付诸实施。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和鼓励下,老陈东拼西凑产业资金近10万元,建成标准化鱼池200余平方米。“借来了锅又缺米”,鱼塘建好了,没钱买鱼苗又成了新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迅速联系金融单位,为老陈落实了5万元贴息贷款。
2015年初,老陈开始全面投入金鳟鱼养殖,当年养殖1000尾。夫妻俩吃住在鱼塘,以鱼塘为家,费劲了心血和汗水,像呵护孩子一样不离不弃。由于金樽鱼肉质好,营养丰富,口感细腻。刚一投放市场,就被慕名而来的外地客户一抢而空。
2016年,尝到甜头的老陈夫妇将养殖规模扩大到6000余尾,并通过外出学习考察进一步优化养殖技术。大投入换来大收入,当年养殖增收10万余元。老陈也因此成了该村的致富带头人。因为发展产业上的突出表现,老陈还获得了帮扶部门县公安局给予的产业扶持奖励1万元。
有了产业支撑,老陈开始着手改变住房问题。去年夏天,老陈在村集中安置点新建4间两层砖混结构小洋楼1栋。并获得了搬迁补贴5万元。如今,老陈一家告别土坯房,迁入小洋楼。杀年猪,熏腊肉,翘首期盼春节的来临。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带动大家致富才是富。新的一年,脱了贫的老陈计划成立渔业养殖合作社,把更多的村民吸收进来,共同发展渔业养殖,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