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致富奔小康咱也信心足”
关注脱贫攻坚
回望2016
本报记者 张晓强
新年前夕,记者走进周至县竹峪镇丹阳社区首批搬迁户马新平的家,只见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全家人其乐融融。“原先我们一家6口,都住在塬上的土木房里,一下雨就漏,时常滑坡,让人提心吊胆。搬进社区后,生产生活大变样,心情舒畅干劲足,致富奔小康咱也信心足。”马新平高兴地说。
年终岁末,回首过去一年,移民搬迁、脱贫攻坚、致富发展俨然成为周至县委、县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关键词。作为国家级秦巴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该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紧抓在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山区群众搬迁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安置点,并通过后续帮扶措施,实现移民可持续生计与发展。截至目前,周至县已建成6大移民(脱贫)安置社区,共完成搬迁6163户24983人。“十三五”期间,周至县还将再实施移民(脱贫)搬迁2023户6341人。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科学选址
看着自家刚刚装修好的三居室,想着今后能在家门口务工,过上城镇新生活,许兴福整天乐呵呵的。老许并不是哑柏镇人,他家在山区王家河镇双庙子村,原来居住的地方偏僻,而且是滑坡点,安全都保障不了,更别说发家致富了。如今,靠着移民搬迁好政策,老许成为哑柏新区新居民。他家选择的移民小区三居室127平方米住宅,成本价24万元,享受各项政策补助后,只需补10万元差价便可拥有房屋全产权。在周至,哑柏移民社区只是移民搬迁6个安置社区之一,许兴福也只是周至2万多名移民群众中的一员。
对于世代居住在秦岭大山、沿山及西南塬区沟壑地带的周至县贫困群众来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远离灾害源头,才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为破解困局,周至县围绕“挪穷窝”“拔穷根”,通过统筹规划、科学选址,坚持靠近园区、靠近集镇、靠近中心村的“三靠近”原则,先行规划建设6个移民社区和11个集中安置点,让群众远离恶劣生存环境,力争从根本上实现脱贫。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其中,依托西南塬区乡村旅游,建设翠峰农林、竹峪丹阳、骆峪黄湾移民社区;依托仙游寺景区,建设马召辛口移民社区;依托集贤产业园,建设集贤金凤移民社区;依托沿渭苗木资源、结合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哑柏移民新区,努力实现移民搬迁与城镇化、旅游业、工业、农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同时,周至县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让老百姓享受最大的政策优惠。在好房子、好政策吸引下,周至移民群众争先恐后申请,积极入住政府规划建设的移民社区和集中安置点,也促进了各大移民社区实施二期、三期建设。
同步推进 完善设施 舒适生活
针对搬迁项目审批程序多、建设周期长问题,周至县建立了“书记担责、县长主抓、6名副县长每人包抓一个移民社区”工作机制,实行镇街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上下联动抓落实。在建设资金上,简化申报批程序,由具体包抓社区副县长牵头负责,按照项目预算先行拨付,随后由财政、审计等部门严格核算、审计,确保建设顺利推进。
为破解土地、资金难题和项目落地实施中的诸多问题,周至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出台移民社区建三三设任务分解明细表,主动整合交通、水务、电力等项目资金,同步实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商贸、文体、卫生、教育、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建设建设,最大程度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去年以来,周至县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移民社区和安置点建设,先后出台25项优惠政策,设立政府投融资公司,争取银行贷款2亿元,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问题。同时,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标准,由县财政出资,将每户2.2万元标准提高到每户4万元。
发展产业 培训就业 共奔小康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周至县认准“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目标,实施“七项行动”,夯实“五项机制”,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在农业上,周至县依托农业大县和企业资源优势,采取“政府+金融保险+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帮助20个镇132个贫困村1553户贫困群众发展猕猴桃、牡丹等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扶持120户困难群众发展农家乐、参与服务,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在工业园区,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同时,扶持农村贫困青年发展电商、微商等162户,线上注册猕猴桃销售网店500余家。
除了在社区建设规划上充分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外,周至县还拿出“真金白银”帮扶移民群众发展产业。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每户补助5000元,对发展设施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每户补助1万元,力争每户1至2人掌握致富技能;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优先聘用搬迁群众在社区就业,主动联系139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机会;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投入力度,帮助搬迁群众自主创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面对“十三五”新的目标任务,周至县要让移民群众的新家园,成为全县最靓丽、最惹眼的风景,让搬迁群众生活的更幸福、更美好,让全县人民共奔小康,共享发展成果。
回望2016
本报记者 张晓强
新年前夕,记者走进周至县竹峪镇丹阳社区首批搬迁户马新平的家,只见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全家人其乐融融。“原先我们一家6口,都住在塬上的土木房里,一下雨就漏,时常滑坡,让人提心吊胆。搬进社区后,生产生活大变样,心情舒畅干劲足,致富奔小康咱也信心足。”马新平高兴地说。
年终岁末,回首过去一年,移民搬迁、脱贫攻坚、致富发展俨然成为周至县委、县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关键词。作为国家级秦巴山片区扶贫重点县,该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紧抓在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山区群众搬迁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安置点,并通过后续帮扶措施,实现移民可持续生计与发展。截至目前,周至县已建成6大移民(脱贫)安置社区,共完成搬迁6163户24983人。“十三五”期间,周至县还将再实施移民(脱贫)搬迁2023户6341人。
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科学选址
看着自家刚刚装修好的三居室,想着今后能在家门口务工,过上城镇新生活,许兴福整天乐呵呵的。老许并不是哑柏镇人,他家在山区王家河镇双庙子村,原来居住的地方偏僻,而且是滑坡点,安全都保障不了,更别说发家致富了。如今,靠着移民搬迁好政策,老许成为哑柏新区新居民。他家选择的移民小区三居室127平方米住宅,成本价24万元,享受各项政策补助后,只需补10万元差价便可拥有房屋全产权。在周至,哑柏移民社区只是移民搬迁6个安置社区之一,许兴福也只是周至2万多名移民群众中的一员。
对于世代居住在秦岭大山、沿山及西南塬区沟壑地带的周至县贫困群众来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远离灾害源头,才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为破解困局,周至县围绕“挪穷窝”“拔穷根”,通过统筹规划、科学选址,坚持靠近园区、靠近集镇、靠近中心村的“三靠近”原则,先行规划建设6个移民社区和11个集中安置点,让群众远离恶劣生存环境,力争从根本上实现脱贫。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其中,依托西南塬区乡村旅游,建设翠峰农林、竹峪丹阳、骆峪黄湾移民社区;依托仙游寺景区,建设马召辛口移民社区;依托集贤产业园,建设集贤金凤移民社区;依托沿渭苗木资源、结合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哑柏移民新区,努力实现移民搬迁与城镇化、旅游业、工业、农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同时,周至县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让老百姓享受最大的政策优惠。在好房子、好政策吸引下,周至移民群众争先恐后申请,积极入住政府规划建设的移民社区和集中安置点,也促进了各大移民社区实施二期、三期建设。
同步推进 完善设施 舒适生活
针对搬迁项目审批程序多、建设周期长问题,周至县建立了“书记担责、县长主抓、6名副县长每人包抓一个移民社区”工作机制,实行镇街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上下联动抓落实。在建设资金上,简化申报批程序,由具体包抓社区副县长牵头负责,按照项目预算先行拨付,随后由财政、审计等部门严格核算、审计,确保建设顺利推进。
为破解土地、资金难题和项目落地实施中的诸多问题,周至县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出台移民社区建三三设任务分解明细表,主动整合交通、水务、电力等项目资金,同步实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商贸、文体、卫生、教育、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建设建设,最大程度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去年以来,周至县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移民社区和安置点建设,先后出台25项优惠政策,设立政府投融资公司,争取银行贷款2亿元,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问题。同时,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补助标准,由县财政出资,将每户2.2万元标准提高到每户4万元。
发展产业 培训就业 共奔小康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周至县认准“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目标,实施“七项行动”,夯实“五项机制”,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在农业上,周至县依托农业大县和企业资源优势,采取“政府+金融保险+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帮助20个镇132个贫困村1553户贫困群众发展猕猴桃、牡丹等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扶持120户困难群众发展农家乐、参与服务,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在工业园区,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同时,扶持农村贫困青年发展电商、微商等162户,线上注册猕猴桃销售网店500余家。
除了在社区建设规划上充分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外,周至县还拿出“真金白银”帮扶移民群众发展产业。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每户补助5000元,对发展设施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每户补助1万元,力争每户1至2人掌握致富技能;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优先聘用搬迁群众在社区就业,主动联系139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机会;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投入力度,帮助搬迁群众自主创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面对“十三五”新的目标任务,周至县要让移民群众的新家园,成为全县最靓丽、最惹眼的风景,让搬迁群众生活的更幸福、更美好,让全县人民共奔小康,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