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独树一帜




























本报记者 张国政 辜希静 吴武刚
从2006年开始,陕西农村报连续十年,每期坚持做一个整版的副刊,这在全省报纸媒体是独一无二的。陕西农村报每年坚持制作一百多个的副刊版,这在全国的涉农报纸也是独树一帜的。据统计,陕西农村报副刊版一年刊登的原创作品就超过千篇,十年来累计刊登作品已达上万篇,这些文艺作品增强了读者对农村勤劳淳朴生活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广受农村读者的好评,同时也激发了许多城市读者的共鸣、关注和青睐。
探秘陕西农村报副刊成功奥秘,“短、土、杂、活、新”是特色,这已是陕农报副刊成功的标志和符号。
特点之一:“短”
文章短,不仅仅是要求字数少,而是要短的精悍,短的有内容,有质量,短得让读者喜欢爱看。
短的尺度,为方便农村群众阅读,陕西农村报副刊力求将其字数控制在千字内,有的700字,有的400字,还有的只有100字、几十字,照样精彩,同样凝练,沁人心脾。
本报选短稿的取向:一是精短的;二是健康向上的生活内容;三是有明显的地方风情特色;四是有个性有新鲜感的。像是刊登的《县城人》、《腊月的乡村》、《感受农忙》、《挑山的男人》、《新春·再出发》等,这些精彩的短文,让人读起来就不费劲,又能心情愉悦。
特点之二:“土”
陕西农村报副刊作品多采用陕西各地不同的俚语方言,再现土语、土话、乡人、乡言,使得文章声情并茂,更接地气,用陕西话读来可谓朗朗上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到真实亲切,容易形成情感认同,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陶冶自我的作用。
这类语言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通过农民朋友口口相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就有青年作家李俊辉专门为我报撰写关中方言的文章,例如文章《“外头”》:陕西方言当中,“外头”或者“外头人”,通常是指已婚的成年男人,也是妻子对丈夫的一种俗称。《“泼烦”》:在陕西,“泼烦”也指困苦、熬煎。曾经三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农民诗人王老九(陕西临潼人,原名王建禄,排行老九)在《张老汉卖馀粮》中写到:“解放前,整得咱穷人叫苍天,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越过越泼烦。”《“哈数”》:关中人读作“哈数”。意为规矩、规定、讲究、标准、原则等等,也可以理解为“分寸”或“度”。《“倭也”》:关中人把“倭也”所引申与扩大意思理解为“舒坦”。文章一开头就是对方言的字义、出处、演变进行解释,然后加上农村真实事例再进一步阐述,最后是作者寄语方言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需要年青一代的关中人不断创新,赋予更多新意。
可以说,李俊辉所写的这四篇有关方言的文章,篇篇是精品,很多读者打来电话发表见解和感受,说读完文章就犹如大冷天吃了碗羊肉泡,心情畅快得很。
特点之三:“杂”
陕西农村报副刊涵盖的文学体裁包括了散文、小说、诗歌、快板、唱词、寓言等等,每版往往刊发图片、刊头、漫画等七八条、十几条,为信息量大,可读性强,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突出乡土味道和三秦特色。
从2006年开始,陕西农村报副刊相继开设《乡村游戏》《乡村往事》《乡村景象》《乡村摄影》《乡村人物》等栏目,刊登了大量优秀的文艺副刊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之后,《陕西农村报》为了丰富副刊的内容,增强副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除了继承原有的优秀栏目外,还在今年开设了《乡村人物》《农民诗歌会》《三秦美食》《丁酉年新春联》等栏目。
其中,《乡村人物》栏目刊发文章超过百篇,这也是瞄准社会发展中人们的情感需求,为读者开辟相应的创作平台,让其抒发田园故土情怀,延续“三农”情结。每一篇作品的主人公乡村特性十足,乡土味道浓郁,更由于人物语言口语化且内容诙谐生动,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尤其得到了农村读者的喜爱。
《农民诗会》栏目已经刊登了近上千首的诗歌,全省各个县市区均有诗歌爱好者踊跃投稿。这些诗歌既源于乡村生活,又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不仅仅是单纯反映风土和民俗,还是作者多角度地利用乡土的视角来观察和体会生活。刊登的大部分诗歌内容表达的是从乡村走向城市,又从城市走向乡村,是一个现代人利用生命直觉和理性思考相融合的表达方式,来记忆乡村,回味乡村,思考乡村。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三秦美食》博采各地之精华,传承下来的品种颇多,牛羊肉泡馍、臊子面、灌汤包、浆水鱼鱼、荞面饸饹……一道道特色美食除了饱人口福之外,更展现了浓浓的三秦味道。在《三秦美食》栏目中不仅仅是能看到各地独具特色饮食的介绍,还能了解到每道制作工艺及其背后的精彩故事。这个栏目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于一炉,在广大读者中深受好评。
特点之四:“活”
“活”,什么叫“活”,人们说不出个准确的答案来。便于人们理解,大家能看懂的,就是“活”的东西,“活”是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是普通民众最乐于接受的方式。陕农报副刊作品特点的“活”,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作品生活化,人物形象化,动作逼真,生动传神。
例如,《乡村游戏》这个栏目。这个栏目是由追随陕农报30年的通讯员张升阳主笔,与他合作是大荔县文化馆非遗保护组组长林红霞。栏目刊登的文章《吹泡泡》《打弹弓》《打猴》《滚铁环》《抓五子》《跑马马》等,采用精妙短文、精彩漫画的形式展示,文字简洁,语言直白,让人读起不费解,加上有彩色漫画的衬托点缀,这种形式可谓是广受群众喜爱。
另外,我省一大批农民作家是与陕农报副刊相伴成长的,陕农报为他们提供了了创作舞台,他们为陕西乡土文学的繁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少人如今已成为有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用读者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创作出众多佳作。
富平县的李印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李印功早在1984年就在陕西农村报发表过作品,此后20年来在陕农报发表佳作不断。从陕西农村报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后,坚持创作。今年4月,李印功的长篇小说《胭脂岭》,耗时3年完成,已经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全书共59万字,以渭北农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云变幻为背景,以曲折的故事和质朴的语言演绎了当代农民的困惑与迷茫。《胭脂岭》出版后,陕西农村报、陕西农村网进行推介,连载,引起了农报读者的点赞和好评。
《胭脂岭》之所以吸引读者,是人物刻画有个性,有特点,书中出现的大小人物107个,主要人物十几个,突出人物五六个,各色人等都有他们自己存在的理由和生命轨迹,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的成功塑造,使得胭脂岭村民的日常生活,家短里长,喜怒哀乐,迷茫困惑,人情世故,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活”。
《胭脂岭》的文学语言朴实耐读,描写人物形象逼真,生动传神,情趣横溢,颇具个性特色,看后让人拍案叫绝。例如,三婶骂男人朱成懒,朱成不服气,两人有一段对话。三婶说:“咱两个为了把日子过到人前头,做过贼,你说咱不做贼了,我也不说啥。但不做贼了,像你这样过日子一点心劲都没有,睡在炕上尿尿,流到哪儿算哪儿,这日子啥时候能过到人前里去?”朱成说:“我就是站在房顶尿尿,日子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过到人前的。”例如,张金梁知道失踪多年的哥哥张金柱有下落了,哭着说:“哥哥呀哥哥,我就说么,你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树叶再飘也有个落脚的地方,你连树叶也不如了?”
作家李印功笔下的人物,如此这般地活灵活现在读者面前,就像清末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与人笺五》中所描写的,人多才能,品德和性格就像人的面孔一样各有不同……出众的像崇山峻岭,勤奋的像大河流水,文雅的像田间阡陌,幽静的像深山小道,急躁的像急水飞流,阴险的像山谷峡洞,宽坦的像大地平原,纯洁的像普通百姓,驳杂的像走兽动物,机灵的像妖精鬼怪,和善的像人参茯苓,美好的像芝兰梅花,暴戾的像荆条棘刺,质朴的像禾稻桑树,刚烈的像砒霜附子,庄重的像钟鼎祭器,精粹的像珍珠宝玉,柔和的像天上云霞,闲散的像沙丘土堆,低劣的像崎岖山路。这些都是天地所养育,国家所培养,日月光辉所照耀,山河气势所嘘拂而造成的。这些鲜活的语言在恰当的地方“嘣”地跳出来,在语言功能上,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好像人把大鱼大肉吃得腻烦的宴席上,端上来一盘“扎扎辣子”,其势不如大鱼大肉,但其味征服了食者,让人口内生津,食欲大增。
特点之五:“新”
陕西农村报的副刊版面“清新靓丽、大气舒展”,这八个字也是陕西农村报版式设计的准则,就是通过新版面表达出气势美、动态美、突兀美、细节美、平衡美、静态美。这些特点通过副刊版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凸显了农报强烈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化设计理念。突出灵动的“点”,明快的“线”,简约的“色”,精彩的“面”。唯此,副刊版面异彩纷呈,充满了新奇感,使读者的精神也亢然受染。其中,副刊主要运用了线型版、等分版、突兀型版、C型版。
线型版典型特征是,用明快的单线、双线、点线、曲线、对接线、断线,或横、或竖、或斜来分割单元,形成简洁、明快、灵动的版面,使版面避免杂乱无章,做到主次分明,清晰美丽。版面的对立、调和、情调,无不体现于巧妙的线的分割之中。如陕西农村报4月6日第八版、11月30日第八版。
突兀型版应用的是奇险之说,奇险就是追求对平衡的突破,奇险分为形态的不平衡、空间的不平衡和色彩的不平衡。版式设计在这三方面,只要突出一个不平衡,就会有险意,就会产生强烈的突兀感,使版面有动态感和节奏感。其手法是通过突出某一篇文章或是放大图片,配上大标题和醒目的线条营造局部强势和追求视觉冲击力。如2月24日的第八版、12月19日第八版。
等分版典型特征是,应用线和留白,将版面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形成的版面,此类版面精巧,等分手法多样。如1月20日第八版、7月8日第八版。
C型版典型特征是,应用多种多样的C型线美化版面,分割每篇文章,巧妙留白,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如3月25日第八版、12月5日第八版。
高水平高品位
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版面。它和新闻一样都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新闻是报纸的红花,而副刊就是绿叶;新闻是主体建筑,而副刊则是旁边的亭榭回廊。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份好的报纸副刊不仅可以展示一份报纸的品位和风格,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在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的新时期,陕西农村报副刊将与时俱进,凭借独特的风格、科学的定位、高品位的作品,集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身,继续为广大读者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这样才有生命力,才有生存的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