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小挂面 大产业






张亚男 朱栋 记者 张小娟 邵林喜 文/图
隆冬时节,采访团一行人走进吴堡县张家山手工挂面基地,探访手工挂面的制作工艺,见证精准扶贫的成效。
据史料记载,张家山手工挂面始于汉唐时期,迄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茎直中通,料珍味馐”为特色。制作工艺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完全靠祖辈相传,采用祖传秘方,主要原料是面粉、食盐、泉水,经过和面、搓条、盘条、上筷子、阴条、分筷子、再阴条、出筷子、装封等12道工序24小时完成。
吴堡县张家山镇张家山村老霍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坚持手工挂面产业扶贫,按照“量化到户、保底分红、滚动发展”方式,最大限度保障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实现脱贫目标。合作社对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免费提供食宿,以学会为准。合作社优先雇佣在册建档贫困户,合作社每年给贫困户保底分红800元。合作社由于生产生活需要购进鸡蛋、菠菜、胡萝卜、洋芋、玉米、肉类以及运输工具等,合作社根据贫困户的情况分类给他们代种代养代销。
白洛现村贫困户曹建珍的丈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体力活,全家都靠她一个人种地维持生活,家里比较拮据。村上干部根据她家情况后,给她和老伴联系了老霍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免费为他们培训,并提供岗位。“我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在3000元,一下子解决了家里的经济问题。”
家住宋家坡村的宋虎年1997年因病左腿高位截肢,原本支撑着家庭的经济来源,一下子就被击垮。2013年老伴左小腿骨折,家里一度靠政府救济生存。2015年年底,宋虎年找到了老霍家手工挂面合作社,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霍理事长便把他安排在包装挂面的岗位上。每个月能领到2000来元工资,解决了他和老伴的吃饭问题。
因学致贫的薛红艳家住寺沟村,家里有三个孩子都在西安上大学。每年的学费生活费最少也得4万元,因为家里没有产业,仅靠种地根本无法承担孩子们的学费。薛红艳既要照顾家里又想找个工作补贴家用。2015年,霍理事长优先给她提供岗位,让她在合作社负责挂面包装,她没想到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
张凤婷是张家山镇高家塄村贫困户,2015年后半年开始在家里制作手工挂面。刚开始每年做三、四十斤,现在每天生产80斤,每天的利润大概在300元左右。原本在外打工的儿媳看着挂面的产业前景不错,现在也是踏踏实实在家干起来了。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张家山镇政府先后共给予张凤婷11000元产业扶持资金。如今她在院子里搭起了一座晾晒挂面钢架,购买了一台和面机,用来发展挂面产业。同时,张凤婷还为每一户贫困户制定了二维码名片,通过扫描可以看到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和产业信息,有效解决当前农村产业信息闭塞、交易环节过长等短板,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
在张家山镇高家塄村,2015年26户贫困户中已经有13家依靠“手工挂面”彻底脱贫。
截至目前,张家山镇通过实施挂面产业脱贫的贫困户102户,2016年张家山镇通过实施挂面产业脱贫的贫困户70户,通过搭载挂面合作社贫困户135户。张家山镇手工挂面专业户由当初的1户发展到现在已遍布全镇20村,成立了张家山手工挂面协会,涌现出了“老霍家”、“老张家”、“张斌”等专业合作社及“老霍家空心手工挂面”、“老张家空心手工挂面”等自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