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只要人勤劳,贫穷都绕着走”
——记白河县冷水镇兴隆村副支书刘明方
    通讯员 王琛 李清泉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揽过枝条用右手夹在胸前,左手利落地把桑叶采下来,不细看很难发现忙碌的采桑人竟是一个右手残疾的中年人。
    这个中年人叫刘明方,是白河县冷水镇兴隆村副支书,28岁那年,机械打小麦时失去右臂。正直青壮年,失去右臂对于刘明方来说,无疑是天塌下来了。命运弄人,生活还得继续。痛定思痛的刘明方没有因为自身的苦难遭遇而消沉,他选准养蚕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成为全县有名的养蚕专家和致富能人,并成功当选为兴隆村副支书。
    “手虽然残疾了,但精神上不能残疾,我就千方百计想把日子过好。”谈起当年的遭遇,刘明方仍是一脸的坚毅。1992年,他嫁接3亩桑园,置办了5张蚕的蚕具,开始养蚕致富之路。不懂技术,他自买了大量的养蚕技术资料,晚上在家看资料,白天到外面请专家技术人员讲技术。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终于使他掌握了先进的养蚕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成为闻名全县的养蚕能人。十几年来,他年均养蚕25张,平均每张产达40公斤以上,仅养蚕一项年收入达三、四万元。
    虽然妻子也有些耳背,但夫妻俩靠着勤劳的双手、出色的养蚕技术,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仅脱了贫,还在邻居中率先盖起了楼房。
    “自己富不算富,群众富了才算富。”虽然因养蚕逐年富裕了起来,但刘明方看到周围群众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有的甚至连解决温饱都成问题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主动深入贫困户家中提供技术指导,并免费为养蚕户提供小蚕共育,在他的带领下,全组85家养蚕户,年养殖量达450张,兴隆村全村养蚕近1500张,成为全县养蚕专业村,他本人也被安康市委表彰为“党员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人搬下山住进了移民安置小区,但刘明方所在的一组仍是主要养蚕区,道道梯地坎边的桑树竞相吐绿,地里的庄稼也侍弄的井井有条。
    让刘明方引以为豪的是,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摸底中,全组仅有两户贫困户,“只要人勤劳,贫穷都绕着走。”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全组形成了勤劳致富的好风气。
  “夫妻俩都是残疾人,但是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他为我们广大党员带好了头,树立了标杆。”兴隆村支部书记柯西兵说。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刘明方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合格党员的形象。
    一个失去右臂的普通党员,刘明方没有因自己的残疾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不仅为自己创造着财富,也带领和影响着身边的群众,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