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倾听川陕省界上的红色故事




张辉 朱栋 张毅 本报记者 邵林喜 文/图
紫阳县麻柳镇有个水磨村,它与四川省万源市紫溪乡接壤。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得最早的农民协会黄草梁土地委员会旧址就在这里,这里还是万源保卫战的主要战场。11月17日,“美丽陕西·省界行”采访团来到这个具有众多红色记忆的地方,倾听那些发生在川陕省界上的红色故事。
“红军来了有田地,紫阳人民爱红军”
住在麻柳镇上街的70岁老人贺代银之前曾任紫阳县毛坝区文书,听到采访团来到他家,贺代银显得非常激动。“我们家之前就住在水磨村,从小就听老人讲当年红军在我们村的故事,后来也有幸参与县上关于红军在紫阳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说完,贺代银老人就找出了一本中共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选编的《红军在安康》以及一本紫阳县档案史志局编制的《红色记忆》书籍。
据资料记载,1934年2月,四川省城口县苏维埃政府第一区紫溪乡苏维埃政府派紫阳籍乡土地粮食委员贺忠文,红军女战士王世凤等5人组成土改工作队,回到家乡建立黄草梁土地委员会。土地委员会带领周围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财产和粮食。1935年3月,主力红军撤离后,土地委员会停止活动。“离镇巴,过紫阳,翻过巴山天地梁,为了跟着共产党,又下四川进西康。要抗日,朝北上,救国救民保家乡。”这是在长征途中,一支曾经到过紫阳的部队吟唱的《北上谣》部分唱段,可见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水磨村的老百姓与红军建立鱼水之情是如此之深。
随后,采访团在交谈中得知,贺代银老人口中的黄草梁土地委员会负责人贺忠文的儿子贺信田目前住在麻柳镇堰匾村,随即采访团一行立即驱车赶往堰匾村。
“现在生活很安逸,感谢国家好政策”
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堰匾村,一栋三层高的楼房就是贺信田小儿子盖的新房。走上三楼的露天阳台,78岁的贺信田老人正与村里人晒着太阳聊着天。
当讲起父辈与红军当年的事,贺信田老人激动之处几度泛泪:“我那时候还没有出生,但经常听一位曹叔叔讲述当年父亲与红军的事,当年父亲是黄草梁土地委员会负责人,一方面负责反霸减租工作,一方面组织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帮助红军筹集粮食。”
受父辈的影响,贺信田老人早早就把大儿子送去参军了。“大儿子现在在云南西双版纳,一直在部队。”据麻柳镇干部称,贺信田一家户籍还在水磨村,老家的住宅就是当年黄草梁土地委员会旧址,这些年,国家实行移民搬迁项目,山上的群众都搬迁到了堰匾村。“现在生活很安逸啊,这是小儿子盖的三层楼房,住着再不怕下雨房子漏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说完这些,贺信田老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采访临近结束,采访团驱车一个半小时山路,到达了川陕交界处,看着眼前的山木丛林,虽然那段历史已经过去80多年,但通过倾听那些红色故事,恍若时光倒流,那段红色记忆正在脑海中呈现。
紫阳是全国众多革命老区县之一。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战斗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许世友将军在拍摄《血战万源》电视片时说:“在我们万源保卫战打得最艰苦的时刻,紫阳人民一背一背地给我们送来了粮食和土豆,感谢紫阳人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