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柿酒飘香时群众绽笑颜






王渭 孙红英 文/图
“往年满山的柿子红遍,真是好看,可顶不上钱使。今年我家的柿子全部卖给村上的酒厂,柿子都变成钱了,这可多亏了‘第一书记’潘海滨为我们办了一桩大好事。”涧东村贫困户刘仁学拿着刚卖柿子后换回的一沓钞票,高兴得合不上嘴。像刘仁学一样,涧东村的84户群众将“烂柿子”变成了钞票。
涧东村位于华阴、潼关交界山脚下的山塬结合地带,是典型的旱塬区。由于田块不大、高低不平、灌溉不便等原因,全村1600多人种庄稼只能靠天吃饭,有的连基本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虽然全村有2000余亩花椒和上万棵柿树,但苦于没有深加工技术和产业品牌,市场上也卖不上好价钱。就拿柿子来说,从树上摘下后经过脱涩,再拉到城里去卖,一天只能收入几十元钱,还不如给人打个零工收入多。所以,每年柿子熟了,烂到树上都没人理。
去年7月,华阴市供销联社纪检组长潘海滨被组织派驻到涧东村任“第一书记”。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党员谈心交流,加强村上的党组织建设,使农村党员的组织生活正常开展,“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各项制度得以落实,坚定了群众跟党走和立足当地资源产业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他和干部群众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潘海滨充分利用兄弟单位“并联”关系和上下级的“串联”关系,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多次赴韩城市供销社学习花椒深加工经验和技术;挖掘乡党情谊,到富平学习柿饼制作技术;远赴陕南从杜牧后人处取得柿子酒保密酿造技术和方法。卖花椒、做柿饼、酿柿酒,让塬区群众脱贫致富有技术、有产品、有销路,他带领58户贫困户多方筹资150万元,投资组建柿子酒生产加工企业,为塬区农民探索出了柿子深加工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光有产业,没有品牌,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好的产品也发展不长远。“豪爽一声吼,老腔有老酒”。老腔不仅唱出了陕西人的精气神,更为华阴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提供了契机。潘海滨灵机一动,便和曾在供销社系统工作过的老腔传承艺人张喜民取得联系,邀请他为柿子酒做产品代言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这位代表华阴老腔艺术的杰出传承人为了乡情、亲情,欣然答应为农业精准扶贫工程出一份力,代言柿子酒产品。使得柿子酒这一传统老酒与文化艺术老腔相结合,让“老腔老酒”在华阴文化品牌战略上先走一步。
自9月份以来,柿子酒厂累计收购贫困户及周边农民柿子150万公斤,累计为贫困户增收90万元,使50多户贫困户得到脱贫。“华山柿子老酒产业无疑对当地群众脱贫找到了新的抓手,对贫困户收益很大,也为整个华山旅游产业增加了精品,为华阴经济和税收带来新的增长点。”区域扶贫分指挥、华阴市委常委、人武部部长刘仲卫这样说。
“有群众、有文化、有健康、有历史、有品味”,这是潘海滨对老腔老酒的内涵定位,也是整个涧东村产业扶贫工作的目标。白龙涧旁,柿酒香飘,老腔萦绕,涧东村的干部群众正在走上脱贫致富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