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淳化:合作社助农抱团取暖奔“钱”途
    本报记者 崔福红 通讯员 蒲大伟
    11月12日,淳化县红帆果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着将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进行装拣、封箱、填单、发货,销往全国各地……
    合作社负责人左红星告诉记者,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种植苹果,减去成本人均纯收入可达2.5万元,如今村民的日子过得可是越来越红火了。而这只是淳化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中,淳化县按照“龙头带动、市场导向、资源整合、统分结合、抱团发展”的要求,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集中带动群众抱团增收致富,把农民从分散的领域、地域组织起来,以种植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加工企业为主体,改变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走上了一条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
    上常社村的固贤食用菌基地是中国银行出资援建的产业扶贫基地,平日里,周边的贫困户在这里务工。最近,大家正筹划着和基地签订香菇大棚认领协议,变身当“棚主”。其中,贫困户朱文峰一次就认领了3个大棚。
    据老朱介绍,目前基地采用的是“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棚由合作社承担,并无偿对社员提供技术指导,每棚利润确保达到6000元,达不到的合作社将予以补偿,可以说在这里干活稳赚不赔,而贫困户唯一需要承担的只是每棚1万元的材料费用,且其中5000元由中行贷款提供,县上负责贴息。目前在淳化,许多如同老朱的贫困户都通过加入合作社抱团取暖的方式脱了贫。
    为了让每一个合作社都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淳化县除了通过小额贷款给予资金扶持,还积极联系县上专业大户,利用其在生产、经营、销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开拓产品销路,统一打造品牌,有的还吸收科研单位参与技术指导,有效拉长了农村产业链条;一些乡镇基层服务站,也利用其在技术和政策上的优势,跟农户主动联系,从技术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农民凭借资金或土地、机械等方式入股成为社员股东,形成了企业+农户=市场+产品这样一种互惠互利的良性机制,把市场需求和农户生产结合了起来,借力互联网+,实行“网络+实体”、“线上+线下”的发展模式,不但提高了农户精细种养、科学管理的能力,农民股东们还能获得丰厚的分红盈利,最终成为市场风口浪尖上的“大赢家”。
    今年63岁的高登华是淳化县启创种植专业合作社120多名社员中的一员。她将自家的8亩土地出租给合作社,并常年在果园务工。这段时间合作社订单多,她和同伴一起打包水果,计件收费,每天还能挣到50元的工资。
    “加入合作社,我们不仅收了土地租金,还参与分红。”高登华乐呵呵地说,“去年我们一亩地租金加分红就收到830元,日子也比以前好多了,我相信以后的日子还会更好的。”高登华信心满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