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百舸争流千帆竞 乘风破浪正远航






通讯员 刘鸿 本报记者 王栗 文/图
汉滨区坝河镇位于汉滨区最东端,南与平利县西河镇接壤,北与旬阳县吕河镇毗邻,素有“一脚踩三县”之称。全镇完小以上学校四所,教学点两所,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全镇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内涵发展日趋完善,学校正以“让每位学生快乐学习和成长、让每位教师舒心工作和发展”的办学理念向教育强镇迈进。
真抓实干谋发展 通力排危渡难关
自撤区并乡以来,地处汉滨区最东端的坝河镇镇内危房校舍比比皆是,其中D级危房校舍多达4000平方米。大面积的危房校舍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镇上相关领导尽快拆除改建危房校舍,面对这一实际,中心校领导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方面及时向上级领导统计汇报,制定排危的方案措施;另一方面协调各方面关系争取项目支持和社会援助。尽管受环境、道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以干克难,终于在2015年前全面完成了该镇所有学校的危房校舍的改造任务,并新建幼园两所、教师周转房一幢,新建校舍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大大改善了该镇的教学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学习教育环境。
常规管理抓细节 力促质量上台阶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该镇始终以常规管理为抓手,注重过程监管,向课堂要效益。一是不断加大教育投资,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从投影仪到一体机;由土操场到塑胶场地一系列跳跃式的变化极大地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程序,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一目了然,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师资水平。近年来,该镇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的突破口,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走进名师、学习名师、追求名师效应促进教师业务提升,几年来培养区级名师5名,镇级名师十余名,使得镇内教师学有榜样,赶有标兵。三是加大学习力度促使共同进步。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该镇在年初,依据各校实际,确定学习目标,年末进行考核评估,采用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专著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师业务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达重点高中的人数逐年递增,考入普通中学的升学率达99.5%得到了区局的肯定,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坝河九年制学校先后荣获“安康市初中教育50强学校”、“汉滨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汉滨高中教研基地”“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重品味 作风建设强集体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理所当然一草一木、一树一花都应有育人氛围。针对这一现状,为了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该镇力推“三化”建设:即校园环境建设环保化。加强环境治理,进一步绿化、净化、美化校园;让彩旗飘起来,标语贴出来,横幅打起来,广播响起来,橱窗靓起来。校园文化教育立体化。充分合理利用室内外空间,张贴伟人、名人画像、班风班训、励志标语和温馨提示;通过良好环境教育人、熏陶人、鼓舞人、激励人;通过黑板报、学生广播站、升旗仪式等形式,进一步规范行为,弘扬正气。校园文化内容系统化。按计划建设、布置校园各文化点,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确定校园文化系统化的目标。该镇本着:培养合格学生;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色,育人有特色;精神文明的校园,自主发展的学园,弘扬个性的乐园,优美雅致的花园;学校管理人文化,校园面貌园林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学设备现代化,学生寄宿公寓化的办学目标,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礼仪”“文明”“安全”习惯;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强;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促使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终生学习;让学校成为战斗型团队,竞争型集体,创新型基地,学习型组织的培养目标。在强化教师职业责任,加强作风建设,打造“务实、敬业、拼搏”三种精神。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等活动,“治庸、治懒、治散”,掀起“学理论、学业务、学法规、比素质、比工作、比奉献”热潮。
——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务实型教师队伍和爱学习、懂管理、比奉献、讲团结、有合力的领导班子。
——强化“教好书、育好人、做益友、成名师”的教师目标,培养和打造一批名师队伍,引领学校更快、更好发展。
通过精细设计规划,悉心安排部署镇内几所学校先后被授予“绿色文明校园”、“卫生校园”、“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深化内涵有特色 咬定目标正远航
坝河教育始终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实际力推一校一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第一、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队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继续深入开展“三讲两实践”“三生”“文明礼仪”“学雷锋”以及“两学一做”等教育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强化学生在校的目标教育,提出“做好人,读好书,提素质,争未来”的目标要求。让学生在校的目标任务明确,围绕这一主题而积极向上,奋发勇为。
第三、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习习惯、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
第四、关心关爱“六类”学生。关心“家庭有重大变故学生(单亲、孤儿)、思想和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残疾学生、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六类学生要重点关注,要求各班要摸清底子,制定关爱方案,上报学校;对“六类”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管理、疏导、帮助和关爱,让这些学生能感到学校这一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力争促使其树立信念,奋勇拼搏,以干克难,用自己的勤奋和汗水改变自己的未来。
智商情商多元并重
学生在校接受教育,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内化成素养和品质。把养成教育变成常规工作,常抓不懈。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安全习惯。
定期进行自我评价问卷,让学生知道那些是好习惯,那些是不好的习惯,使之入脑入心,变成一种意识;定期开展学生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学生认识自我,尽快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及校会进行通报表扬,激发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最终达到学生文明,校园文明。
创新高效的课堂学习结构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去学习、去探索。学校应创新高效的课堂学习结构,克服自主学习表面化,合作学习形式化,探究学习肤浅化的倾向;转变教和学的方式,构建新型的高效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常规管理。
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首先是备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备课管理,使教师备课实现高效。一是备课程序创新。改备“教”为备“学”,备课时重点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在充分了解、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学习兴趣后,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的要求出发,创新教案的结构程序。二是备课方式创新。坚持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灵活采取互助式备课、案例式备课、反刍式备课、专题式备课、访谈式备课、电子备课等方式,不断探索有效备课的新路子。三是研究和设计好导学案。导学案的主要功能不是为了“学会”,而是为了会学和能学,它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更是学习能力的源头。
——创新课堂教学管理。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兴趣成为课堂的动力,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
借鉴洋思中学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注重“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创新教学反馈管理。
建立课堂诊断制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课堂反思力度,要求教师每天结合写教后记进行自我反思;各学科组对组内成员每天进行自我诊断和相互诊断,并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另一方面加强课堂反馈力度,采取有效手段,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和延伸。
——创新课堂评价管理。
首先评价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看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成长轨迹等作为课堂最重要的评价依据。其次,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三效”,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
全镇上下秉承:让学生成长,让家长放心,让教师满意承诺;教师信奉:教好书,育好人,做益友,成名师的信念。激励学生树立做好人,读好书,提素质,争未来的思想。关注每个学生身心成长,为学生量身设计潜能开发、多元发展计划;重视每个教师的业务创新,为教师提供科研创新的途径和平台,鼓励大胆实践探索。我们将上下一心,精诚团结,群策群力,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朝着山区名校方向进发。